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翻牆,是小學四年級。
和鄰居約好到離家五公尺的小學遊戲,平常總是敞開的小學大門,那天卻忘了開。校門旁邊的鐵欄杆,橫直交錯的設計,像極了通往歡笑的天梯。眼看鄰居一個個翻牆而入,鼓勵催促我,終於使我跨出人生第一步。
伴隨額間不斷冒出的豆大汗滴,我好不容易爬到學校的圍牆頂端,一隻腳跨過大門,都還顧不上一覽校園內外的風景,腳下卻響起警衛急切的哨聲。頓時焦急的心情伴隨羞愧感席捲而來,整個人就這麼不知所措,進退不得的掛在圍牆上。印象中,最後還是在警衛的幫助下緩緩落地,然後頭低低的從大門走出去。
童年的翻牆,是為了回學校遊戲。
高中時有次生病較晚到校,走在夏日蒸融的紅磚道上,熟悉的書包忽然從天而降擋住去路。驚嚇之餘停下腳步,接著是兩個青春洋溢的男同學翻牆而出,從天而降。兩人落地之後,還不忘有禮貌地跟我說了一聲「不好意思!」然後拾起地上的書包,笑鬧狂奔而去。留下還搞不清狀況而呆住的我。
青春的翻牆,是為了離開學校找樂趣。
大學時期有機會到建中服務,發現中午用餐時間,建中的學生忙碌地穿梭,有的社團會議,有的運動,還有穿著白袍準備做實驗的來來去去。學生不翻牆,不午休,想累了,肚子餓了,就直接從大門或側門走出去覓食。學校為了讓學生不需翻牆用餐,早就首開全台高中先例,直接放行。這也算是吃出自由的新高度了。
然後,未曾有找不到學生的教官,或是找不到小孩的老師。時間到了,尚未完成的學習讓自律的孩子懂得回來。
尋思四千多年前的鯀和大禹早就說過了,防堵到疏通,水暢流。
原來不想讓孩子翻牆的方法,應該是打開大門。
把門打開,讓想玩想學的孩子選擇出去或進來。
時至今日,學校的牆依然存在,門開與不開?
教學十多年的我,選擇停下腳步,帶孩子自學。已經沒了翻牆的力氣,卻多了開門的勇氣,從教學到自學,我只想FUN心教,自主學,和孩子一起飛。
我會在這裡,記錄一段與孩子同行的旅程,一個關於愛,勇氣與冒險的故事。邀請窗口邊的小荳荳和小王子同行,一起在自學園地長成健康自信的自己,透過星際語言理解尊重大人世界的奇異,並保持初心。
從體制內到學校外的教學設計,從教育理論到實際實踐。
我看見的教育,遇見的未來,從這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