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人工智慧來了》
作者: 李開復、王詠剛

現代人已經愈來愈依賴人工智慧了,我想許多人都常用ChatGPT、Gemini等大型語言模型或其它AI工具來解決工作和生活面臨到的問題。以往認為人工智慧只能解決特定的問題,或者只是運算速度比人類快很多。在2016、2017年AlphaGO擊敗頂尖圍棋高手李世乭和柯潔等人,許多人應該還記憶猶新,並且害怕人工智慧終將取代人類。在上個世紀當深藍擊敗西洋棋世界冠軍時,大家也有類似的恐懼。不過這樣的恐懼會隨著時間沖淡,「喔? AlphaGO就只是圍棋下得比較厲害嘛! 那有什麼用處呢?」(後面還有AlphaGO挑戰星際爭霸的故事,只是之後好幾年沒有什麼重大的消息。)

柯潔輸給AlphaGO後的落淚畫面
殊不知,這幾年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如ChatGPT、Midjourney、Gemini,人類昔日的恐懼感又回憶起來。因為許多生成式AI可以做許多事情,而且做得比人類還要好、還要快。這讓許多人擔心人工智慧終將取代大部分人類的工作,導致許多人失業。這確實有這樣的跡象,早在工廠自動化、公司數位化之後,就導致許多人必需轉換跑道,或者跟著轉型。更不用說人工智慧做得比人類更好更快,而且成本可能還比較低,還能24小時工作不喊累。人類如果無法和人工智慧抗衡,只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末來,人工智慧將朝向通用型人工智慧(AGI)方向邁進,而且還有自己的機器人軀殼。不過《人工智慧來了》這本書認為人型機器人是很愚蠢的設計,因為設計上相對較困難。不過近幾年風向其實轉變了,人型機器人反而很火熱。當AGI機器人問世之時,恐怕人類又要面臨更大的恐懼了。因為這樣的機器人可能會毀滅人類。
雖然許多人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抱持著悲觀的態度,不過作者認為人工智慧畢竟只是工具,是幫助人類過上更好生活的技術。以往人類面臨像機械自動化取代勞力、汽車取代馬車的衝擊,也導致許多人失業。不過這些陣痛期只是暫時的,還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也帶動了經濟的成長。所以我們也應當對人工智慧發展抱持著樂觀的態度,人類不會因為這樣就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人工智慧的發展,還衍生出道德與倫理的爭議,例如在《明日醫學》這本書有提到AI診斷和治療,如果有發生什麼問題,該如何究責的問題?《人工智慧來了》這本書也有提到如果自動駕駛面臨「電車難題」,也就是為了降低死亡人數,而開車撞向無辜的路人,會怎麼究責的問題? 這其實也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就看法規如何制訂。以自動駕駛來說,如果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比人類駕駛的安全性高出很多,那麼我們是可以接受自動駕駛普及化的。
所以政府不但要支持人工智慧的相關研究,同時也要制訂相關的法規,才能夠因應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不過我們臺灣做什麼都慢人家半拍,恐怕要很久以後才需要認真思考這方面的問題(雖然也有過自動駕駛的事故)。
【我從書中學到的三件事】
一、人工智慧雖然會取代許多人的工作,但同時也會創造許多新的機會。
雖然可能創造的機會比被取代的工作還要少,不過如果想要順應局勢,就必須自主學習,學習有關人工智慧或其它新科技的應用。除了能夠順應潮流避免被淘汰,還有可能創造副業,為自己創造另一份收入。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有哪些工作是容易被取代的? 例如重複性高的工作、模版化的工作、容易進行機器學習的工作,比較容易被AI取代。書中就有提到醫學院的教授常叮嚀學生不要選放射科,因為容易被AI取代。儘管像醫師這樣地位較高的工作都可能會被取代,反而像某些服務性質的工作不容易被取代。因此,如果社會新鮮人要選擇工作時,或者學生要選填志願時,就應當考慮這些因素。
AI會產生哪些衍生的職業和機會? 例如提示詞設計師(Prompt Engineering)、AI法律顧問/AI倫理審查員、AI監管人員、AI健康數據顧問、教導使用AI的導師或自媒體、透過AI協作的自由工作者等等。AI雖然會取代許多人的工作,但也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創造許多的機會。與其去懼怕它們,還不如善用它們,幫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成長。
二、「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這是小米的創辦人雷軍所講的話。《人工智慧來了》書中提到小米在高單價的iPhone和Android手機中,提供了一個平價高配的選擇,加上行銷和服務到位,因此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在微軟的比爾蓋茲和蘋果的賈伯斯相互較勁圖形化作業系統之時,他們也是站在時代的浪潮下,所以才讓這兩家公司壯大。特斯拉也是抓出電動車的浪潮,比起Google想要做出完美的電動車,特斯拉採取一邊開發產品一邊賣產品和蒐集資料的策略,反而搶佔先機,雖然後面被比亞迪超越。
這些例子都印證「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這句話。當然競爭有勝敗之分,先做出成品出來的往往也有先行者優勢,勝者常常能夠長期壟斷或佔據大部分的市場。敗者若沒有跟上潮流努力跟進,或者提出更優質、更平價的產品或服務,可能就像Nokia、BlackBerry、Yahoo!等企業成為時代的眼淚。

作者李開復也常感嘆生不逢時,如果能夠晚生幾十年,生在深度學習漸漸成熟的時代,那麼他能夠開發出更有影響力的東西。話說李開復在臺灣出生,在美國工作,結果最後去了中國發展。不曉得臺灣有沒有這樣的人才?
作者也認為現在就是人工智慧的時代,所以我們要抓住時代的趨勢,透過學習AI來幫助自己站在風口上,才能夠抓住先機、創造機會。
三、在人工智慧浪潮的襲擊下,我們應該如何學習?
《人工智慧來了》提出在人工智慧時代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1) 主動挑戰極限。
AI能夠降低我們學習許多技術的入門門檻,例如繪圖、寫程式、寫作、讀論文等等,所以我們可以利用AI進行跨領域的學習,或者有效率地學習。
(2) 做中學。
從實務中去學習操作一項技術或工具的方法,比較能夠瞭解到在實務上會需要哪些知識,以及在遇到問題時該如何解決。透過實踐也比較能夠加深印象,提升學習的成效。
(3) 關注啟發式教育,培養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事情都可以透過AI來完成,所以與其讓學子死記硬背,或學習一些容易被取代的知識或技能,還不如讓他們學習如何利用工具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深度學習與獨立思考,培養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互動式的線上學習,將會愈來愈重要。
這不只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導致遠距工作和遠距教學的興起,人工智慧的興起也導致人類大量向AI學習。我想現在許多人都會透過生成式AI,幫助自己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上更有效率。有些人類難以啟齒的話題,也能夠透過AI進行諮詢。因此向AI學習將會愈來愈重要,不過也要自行判斷AI提供資料的正確性,免得被AI誤導,而且也要懂得保護個人隱私。
(5) 主動向機器學習。
人類可以向機器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有些機器學習可能有黑箱決策的問題,也就是你不知道它為什麼會這麼做決定。不過有些機器學習可以列出它的思考過程,讓人類可以進行分析和學習。我是不清楚像AlphaGO能不能列出它的思考過程,不過光是AlphaGO下的棋譜就值得棋手進行研究了,如果能夠從中找到AlphaGO為何那麼厲害的原因,那麼人類就能夠進行模仿,提升整體的實力。
(6) 學習如何和AI進行協作。
未來職場上人類不只要學習如何與人協作,也要學習如何與AI協作。有些業務和任務將會由AI來代勞,人類將能夠去做其它有創造性的活動,或者AI無法代勞的活動。未來也有可能會出現AI當管理者的局面,這時候更考驗人機協作的智慧,因為人類不一定想要聽從AI做事。而且人類跟AI的做事效率差很多,人類也會疲憊、情緒也會受影響,AI如果要管理人類,必須要考慮許多複雜的因素,才能發揮團隊的最大力量。
(7) 學習要追隨興趣。
學習要追隨個人的興趣,而不是隨波逐流。雖然很多AI工具都很實用,不過不一定符合自己的興趣和需求。我們要瞭解自己追逐的目標是什麼,根據我們的目標安排學習的內容,才能夠做有價值地學習、深入地學習。
【結語】
從之前的AlphaGO以及最近幾年生成式AI的盛行,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感受到人工智慧的衝擊和威脅。雖然人工智慧發展已經很久遠了,不過最近的發展真的愈來愈快速,人工智慧也變得人人可觸及的存在,甚至有些依賴它們。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科學技術的進步,帶給人類許多便利性和生活品質提升,但是這些科技就像雙面刃一般,快速淘汰不合時宜的科技和人員。未來如果人工智慧取代大部分的人力之時,將會有大規模的人口失業,例如自動駕駛會搶走許多司機的飯碗,一些低階勞工也會被機器人所取代。政府如何因應這些科技的衝擊,以保障大部分人的權益,將是未來人們是否能夠幸福的關鍵之一。加上資源可能掌握在那些科技巨頭的手中,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一般人難有翻身的機會。
再者,如果未來大部分的人都不用工作了,那麼人類活著的意義何在? 他們要做什麼事情才能獲得工作的成就感,才能夠享受人生的樂趣? 有很多部分都是值得深思的,也許幾十年內人類就會遇到類似的困境吧。喔,還有氣候變遷、少子化、傳染病等等問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