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醫學:終結絕症×訂製基因×永生不死,迎接無病新世紀》

螞蟻兒-avatar-img
發佈於讀書心得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書名:《明日醫學:終結絕症×訂製基因×永生不死,迎接無病新世紀》

作者: 湯瑪斯.舒茲

raw-image

人類是否能夠戰勝癌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各大疾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人類是否能夠戰勝老化,達到永生不老的境地? 人類是否能夠自我進化,成為更強大、更具智慧的生物體?《明日醫學》這本書從生物科技、資訊科技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現況,來探討這些科幻情節的可能性,隨著這些科技的快速發展,醫學將掀起一場前所未見的革命。不,也許革命正在發生也說不一定。

資訊科技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就像滾雪球一般,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人工智慧也不是近幾年才有的東西,只是因為硬體需求到位和軟體開發逐漸成熟,才會變得愈來愈熱門。而且這股趨勢勢不可擋,因為商機就在那裡,誰能取得先機,誰就能夠取得先發優勢。

許多科技巨擘都在企圖瓜分這個市場,在醫療產業上也是如此。新的救命藥物與治療方法除了能夠救命或延年益壽,還能夠帶來龐大的商機。只是投資新科技與新技術失敗率也高,如果沒有許多想要推動科技進步的投資者在背後贊助,想必科技發展將會更加緩慢。

raw-image

【科技如何掀起醫療革命?】

資訊科技和人工智慧在許多醫療領域幫助人類快速做研究和決策,帶動醫療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像癌症、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等複雜或難以治療的疾病,更需要精準治療和創新療法來達到治療疾病或控制病情的目的。而這樣的療法需要資訊科技和人工智慧的支援才可能達成。

生物科技、資訊科技和人工智慧等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醫療產業:

(1) 機器學習:

AI透過機器學習,可以快速且精準分析醫學影像,協助醫師能夠找到早期或潛在的病灶,進而做出及時地處置。機器學習也能夠加速新藥物和治療方法的開發,透過大數據分析來預測哪些藥物和治療方式比較有潛力,可以大幅減少試錯的成本。

raw-image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讓人工智慧可以自然和人類進行溝通,幫助醫師快速解析和診斷病患相關的就醫紀錄和檢查報告,以做出更有效的決策; 並提供一般民眾進行健康諮詢、心理輔導、協助就醫等服務,可以說是優秀的醫療助理。

(2)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使用像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技術,直接對生物體的遺傳物質(DNA 或 RNA)進行人工編輯、修改、或轉移,以達到改變生物特性的科學技術。透過資訊科技可以分析海量的基因序列數據,讓科學家能夠找到疾病和基因之間的關聯性。

raw-image

透過基因療法可以修復或替換導致疾病的缺陷基因,來治療、預防甚至治癒疾病。有些研究甚至想要找到老化與基因之間的關聯,從而讓人類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

基因編程是像電腦程式碼一樣,有目的、有邏輯地設計基因序列,使其能夠執行特定的功能,甚至能夠創造全新的生物系統或人造生命。未來甚至可以製造出不易生病、壽命較長且較聰明的基改人類,雖然這部分還有道德上的疑慮。

(3) 精準醫療:

透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將個人的基因和資料庫做比對,來預測哪些藥物或治療方式對個人比較有效果。目前的藥物和治療方式大致上還是採用「一體適用」的法則,也就是透過大部分的人都有效的方式來進行治療。

但是許多疾病像癌症有著個體化差異,相同的藥物或治療方式並不一定適用在每個人身上。為了避免無效醫療,所以必須建立基因資料庫來整合醫療資訊和基因資訊,以期找到基因和藥物、治療方式之間的相關性。後續就能夠根據這些相關性來提出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來有效提升治療的效果和降低醫療成本。

(4) 人造器官:

透過生物3D列印、幹細胞培養與再生醫學、機械與電子人造器官等技術,來製造或取代功能受損的器官或組織,達到續命的治療效果。主要是因為活體器官得來不易,很多人在等待器官捐贈的過程中就過世了,所以才必須有安全可行的替代方案。

raw-image

目前常見的人造器官有機械性人造器官生物性人造器官,前者像是人工心臟(心室輔助裝置)、人工腎臟(血液透析機)、人工關節、人工水晶體等等; 後者像是人造皮膚、人造血管和微型器官等等。未來會有更多人造器官能夠做為器官植入,造福更多的病患。這些製造出來的器官或組織,也能夠成為試驗新藥物和新治療方式的實驗體,可以降低試驗的風險。

(5) 腦機共生: 

將人腦與機器做結合,從而達到大腦直接連上網路和傳遞資訊的功能。這像是科幻情節的故事,目前主要用在癱瘓患者透過意念控制義肢或電腦的輔助上。不過未來也許能夠透過腦機共生讓人腦進化,以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衝擊。

(6) 長生不老: 

追求長生是人類的宿願之一,就算不能永生也要能夠大幅延長健康餘命的長度,才是我們想要追逐的醫療目的。否則就算能夠活到200歲,但是大部分的時間生活都不能自理,還需要別人來照顧,我想這並非一般人所願。

raw-image

想要對抗老化或疾病,首先就是要有健康的觀念,預防勝於治療。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還要定期做健康檢查,提早發現病灶,提早治療癒後會比較好。其次就是瞭解老化或疾病發生的原因,這需要專業人士透過不斷地研究和實驗才能夠探究生命的本質,只要能夠瞭解它們的成因,我們就能夠用更有效的方式去應對。

【明日醫學所面臨的挑戰】

雖然明日醫學有許多新科技和新技術值得我們去期待,不過它們也產生許多問題和疑慮,等待著我們去面對。

(1) 醫療資源的負擔與不平等:

有許多創新有效的療法或者實驗療法,其費用相當高昂,只有少數人才能夠負擔得起,這造成醫療不平等的現象。在富國與窮國之間也有這樣的現象,如果沒有富國或國際組織慷慨的賦予,恐怕窮人要等到很久之後,才能夠享受現代醫療的帶來的便利性。

雖說是因為研發新藥物或新療法本身成本就很高昂,所以才會導致費用高昂的現象。這可能要等到更低廉的技術或製作流程開發出來,專利期到期好開發更低廉的學名藥,或者等到健保制度的補助才能夠讓更多的人受惠。

(2) 新興科技帶來的道德與倫理問題:

新科技和新技術帶來許多道德與倫理問題,例如大數據分析需要蒐集與整合許多病患的資料,這可能會產生隱私的問題,個人資訊也有可能會遭到濫用。不同基因的優劣程度,可能也會產生基因歧視、種族歧視的問題,從而產生不公平的待遇。

基因工程如果用在操作植物或實驗動物,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沒什麼意見,但是一旦涉及更高等的動物,甚至是人類本身,就會產生倫理與道德的爭議。新藥物或新療法想要針對人類做實驗本身就要經過嚴格的程序,還要有人自願當白老鼠,這部分需要嚴謹的法規進行限制與監督,才能夠避免受試者受到傷害和權益受損。

未來如果要製造基改人類,也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可能會有許多實驗體因為基因改造而產生缺陷或者犧牲,這對他們來說也太可憐了。

(3) 醫療決策的「黑箱」與責任歸屬:

未來人工智慧如果能夠進行醫療決策和手術執行,而不單單只是輔助醫師做決策。那麼如果出現醫療疏失或者病患死亡,會產生責任歸屬的問題。一般而言醫療院所以及人工智慧製造商需要付相應的責任,但責任比例怎麼計算還有待釐清。一般民眾對於人工智慧動手術也會產生疑慮,寧願找醫師還比較安心。

raw-image

有些人工智慧是透過機器學習做決策的,所以你看不出它背後做決策的邏輯,形成「黑箱」決策。這使得在發生問題時,要追溯問題的本源時,難以判斷問題是出在哪裡。

這些問題也是需要嚴謹的法規進行監管,以控管其風險和品質。

【結語】

新興科技與技術常常讓我們遙想未來,幻想科幻故事總有一天會成真,有些確實已成真,有些正在成真的旅途上。不管如何,想要終結老化和疾病,這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取得成果的,也許只能取得某種程度的成果。

大部分的人往往等到身體有異樣才願意求診,如果是小毛病那還可以及時治療; 但常常發現病徵時為時已晚,或者變成慢性病,必須與疾病長存。與其去依靠那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實現的科技,還不如平常就做好保健的功課,養成好習慣,才能夠累積健康資本,延長健康餘命的長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螞蟻兒的沙龍
15會員
38內容數
這裡是分享個人讀書心得或學習心得的沙龍,請大家多多指教~
螞蟻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8
你是否常常感覺到明明很努力了,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你是否常常為了工作和生活忙得不可開交,卻不曉得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忙碌? 有時候,你過於將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人事物,把心力專注在解決眼前的任務上,卻忘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Thumbnail
2025/07/28
你是否常常感覺到明明很努力了,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你是否常常為了工作和生活忙得不可開交,卻不曉得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忙碌? 有時候,你過於將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人事物,把心力專注在解決眼前的任務上,卻忘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Thumbnail
2025/07/24
你是否常常覺得你在說話時,對方根本沒在聽,或者聽過就忘了? 你是否常常覺得明明跟對方溝通過許多次,每次對方都說好,但是下次他又會犯相同的錯誤? 你常常責怪對方不夠用心,不夠重視自己。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問題可能出在你的表達方式有問題?
Thumbnail
2025/07/24
你是否常常覺得你在說話時,對方根本沒在聽,或者聽過就忘了? 你是否常常覺得明明跟對方溝通過許多次,每次對方都說好,但是下次他又會犯相同的錯誤? 你常常責怪對方不夠用心,不夠重視自己。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問題可能出在你的表達方式有問題?
Thumbnail
2025/07/22
讀完了《人生升級的夜間習慣》後,接著來讀《人生升級的晨間習慣》,這兩本書有什麼差異呢?《人生升級的夜間習慣》比較偏重「重整心情,再出發」的心態,《人生升級的晨間習慣》比較偏重「今天也要努力」的心態。看起來還少一本《人生升級的假日習慣》呢?
Thumbnail
2025/07/22
讀完了《人生升級的夜間習慣》後,接著來讀《人生升級的晨間習慣》,這兩本書有什麼差異呢?《人生升級的夜間習慣》比較偏重「重整心情,再出發」的心態,《人生升級的晨間習慣》比較偏重「今天也要努力」的心態。看起來還少一本《人生升級的假日習慣》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一直在改造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基因。 人類開始操控周遭生物的培育,使用那些生物具有更我們喜愛的特質,減少我們討厭的特質。
Thumbnail
我們一直在改造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基因。 人類開始操控周遭生物的培育,使用那些生物具有更我們喜愛的特質,減少我們討厭的特質。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在影片中,您可以看到比爾蓋茲和馬克祖克柏承認新冠疫苗會改變人類 DNA。您還將聽到 Carrie Madej 博士講述這是如何成為創造新人類人類 2.0 的超人類主義議程的一部分。 編輯基因組...新冠注射確實改變了人類DNA!“疫苗是專利持有人的合法財產”
Thumbnail
在影片中,您可以看到比爾蓋茲和馬克祖克柏承認新冠疫苗會改變人類 DNA。您還將聽到 Carrie Madej 博士講述這是如何成為創造新人類人類 2.0 的超人類主義議程的一部分。 編輯基因組...新冠注射確實改變了人類DNA!“疫苗是專利持有人的合法財產”
Thumbnail
我覺得是健康的人身健康在未來會是稀缺物 因為環境的惡化跟人口減少 導致遺傳疾病顯性的狀況增加健康的人身會是新的夥伴導向 所以財富會重新流向生物科技與西藥廠
Thumbnail
我覺得是健康的人身健康在未來會是稀缺物 因為環境的惡化跟人口減少 導致遺傳疾病顯性的狀況增加健康的人身會是新的夥伴導向 所以財富會重新流向生物科技與西藥廠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基因科學的歷史發展以及基因倫理所涉及的議題,有趣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基因科學的歷史發展以及基因倫理所涉及的議題,有趣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
Thumbnail
楊定一是一位預防醫學專家、作家和長庚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他有著非凡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經歷。而他的著作通過對當前主流思想的反思,提出了對待人生的全新觀點。這本書充滿智慧,值得細細品味。
Thumbnail
楊定一是一位預防醫學專家、作家和長庚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他有著非凡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經歷。而他的著作通過對當前主流思想的反思,提出了對待人生的全新觀點。這本書充滿智慧,值得細細品味。
Thumbnail
Why Aren’t We Dead Yet? 作者: 伊丹.班—巴拉克 原文作者: Idan Ben-Barak 譯者: 傅賀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0/09/03
Thumbnail
Why Aren’t We Dead Yet? 作者: 伊丹.班—巴拉克 原文作者: Idan Ben-Barak 譯者: 傅賀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0/09/03
Thumbnail
最近「生命科學」這個主題好像在網路上滿熱門的,造成了不小的熱度。
Thumbnail
最近「生命科學」這個主題好像在網路上滿熱門的,造成了不小的熱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