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成功乃成功之母:從你過往成功的大小事例找到亮點,建立你未來的成功框架》
作者: 羅伯•哈契

《成功乃成功之母》作者羅伯•哈契認為從失敗中我們並不能學到太多的東西,頂多就是記取教訓。但是其實我們常常會因為忙碌或忘記,而老是犯相同的錯誤。不斷將焦點放在失敗上很容易會讓我們感到氣餒,進而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意義。想要成功就必須複製過去成功的經驗,而且最好是自己的成功經驗,從中找到所謂「成功的框架」,並且透過不斷反省並實踐來修正這些框架。
【什麼是成功的框架?】
所謂的成功的框架,就是成功經驗中的關鍵元素,如決策步驟、心態、預備行動等等。成功的框架也能夠是你的原則與規則,做人的標準以及做事的標準等等。
作者羅伯•哈契認為成功沒有公式可言,相同的公式套用到不同的人物、情境、條件下,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例如愛迪生說過:「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看似在失敗中愈挫愈勇、不斷挑戰才能夠成功,不過這其實只是一種結果論。你不知道你現在努力的方向是不是正確的,在結果明朗之前,你有可能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一輩子,卻得不到任何的成果。

成功的框架可以讓成功的機率增加:
(1) 成功能夠強化信心,讓我們更有動力去迎接挑戰。失敗可能會讓我們感到沮喪,進而失去努力的動力。
(2) 可複製的成功框架能夠降低試錯成本,少走一些冤枉路。記取失敗的教訓只是讓我們知道這條路行不通,但是不知道哪條路才行得通。
(3) 成功框架可以被不斷優化與疊加。同一個成功框架會隨著時間和環境而有不適用的地方,所以必須不斷地反省與改進,才能與時俱進。
(4) 成功框架可以放大我們的優勢與長處。我們應當發揮自己的優勢與長處,才能夠在競爭洪流中脫穎而出; 如果將焦點放在我們的缺點與劣勢,可能我們花了一大堆力氣還沒有太大的效果。
《成功乃成功之母》一書中提出一些成功的框架以供參考:
(1) 作者羅伯•哈契在另外一本書《零干擾: 善用簡單決策的力量, 找回時間與注意力》提到提升工作效率的三個原則,可以視為是一種成功的框架:
- 意志力是有限的。
- 決策是一種干擾。
- 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每天的意志力是有額度的,每個決定都會耗損意志力。如果想要排除干擾,集中精神工作,就要制訂一些規則和習慣,讓自己能夠降低意志力的耗損率。常見的規則和習慣,像是設定某時間區段不看手機不收信件,如果有要緊的事情,可以像作者羅伯•哈契設定一個規則,連續打兩通電話表示有要緊的事情,此時再接聽即可。此外,食衣住行儘量固定化,可以減少做決策的次數。

(2)《成功乃成功之母》提出每天早上最初二小時的成功框架:
- 事先做好計畫。可以在前一晚就想好明天要做什麼事。
- 工作量要有限制。這兩個小時的工作任務不得超過三項。
- 時間要有限制。限制這幾項任務必須在兩個小時內完成。
- 時間要有具體用途。每項任務的分配時間為45分。
- 不受干擾。在這兩個小時內要排除所有的干擾,專注在工作上。
早上的黃金時段是最有生產力的時段,所以儘可能要有效率地利用時間,同時要排除可能會導致分心的干擾,才能夠提升工作效率。
(3)《成功乃成功之母》提出「邁向成功」框架的三個重點:
- 預先決定要做什麼。也就是要有目標,最好是高價值的目標。
- 訂出時程。決定執行目標的期限和時程表。
- 把我所需的準備好。把目標所需的資料、資源、計畫準備好,同時要排除可能的干擾。
瞭解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做哪些事情,才能夠設定具體可行的目標,並且安排時間努力去完成。也許某些事情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才能取得成果,這時候就要有耐心,持續地推進進度。
【我從本書中學到的三件事】
一、我們應當把焦點放在我們的成功和優勢上面,而不是放在失敗和缺點上面。
我們常常將心思放在那些得不到或者失敗的事物上面,卻常常忽略那些我們已擁有或者已成功的事物,導致我們常常感到不知足,感到不快樂。這讓我想起在《收穫心態》這本書中提到的,我們常常將心思放在與目標之間的落差,導致產生落差心態而悶悶不樂;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回頭看看,我們從起點一路走來的進步與收穫,我們就能夠擁抱收穫心態,得到滿足與快樂。
《心態致勝》這本書提到我們要有成長型心態,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學習與努力持續成長,失敗只是成長的機會。與其把心力放在失敗和缺點上面,不斷檢討自己的不足之處,還不如擁抱收穫心態和成長型心態,將失敗視為成長的一部分,然後繼續向前進。

當然,比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分析成功的原因比較能夠讓我們複製成功的經驗。如果走這條路曾經成功過,那麼繼續走這條路會比較順遂。這就像在做創作時,如果你不知道做什麼題材比較容易累積流量,那麼你可以先多方嘗試不同類型的題材,然後看看哪些題材受到比較多的關注,就可以根據測試的結果,決定要做哪些題材的創作。
發揮自己的優勢與長處也是一樣,有些事情你做起來比較輕鬆,就能夠磨練更深入的知識和技術,讓自己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如果做某件事情讓你感到痛苦,那麼你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夠彌補和別人之間的差距,沒有足夠的熱情和耐心,很容易遇到瓶頸就放棄。不如先做自己擅長或熱衷的事情,等學有所成再去擴展自己的跨領域能力。
二、尋找成功框架的重要性。
《成功乃成功之母》提到成功框架,讓我想到《原子習慣》提到的「系統」,不過這兩者有一些差異。成功框架是從過去成功經驗萃取出來的做事架構與策略總結,目的是為了複製成功。而《原子習慣》的「系統」是持續的習慣或行為模式,目的是為了累積複利效應。兩者都是為了將來能夠成功而採用的策略,而且兩者並不衝突可以並用。也就是你可以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也能夠優化目前的習慣和行為模式。
我們都想要成功,也想要效法其他成功人士的做法。在自己沒有成功經驗的當下,參考他人的成功模式似乎是不錯的選擇,可以讓我們少走一些冤枉路。不過適用每個人的成功模式並不一定相同,而且我們往往看不到別人努力的背後,付出的辛酸與血淚。我們想要複製他人的成功,卻不想要複製他人辛苦的奮鬥史。
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框架,除了可以汲取他人的成功經驗,也可以多方嘗試,找到比較可行的方法。有時候你的努力看不到盡頭,你不曉得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不是正確的,可以向那些成功人士請教,給予你適當的建議和心理建設。並且回顧自己從起點走來的成長與收穫,那麼你就比較有動力繼續堅持下去。
當你的努力有些小成果之時,你可以分析一下這些小成功的背後原因,並且修正自己的努力方向,將焦點放在複製這些小成功的經驗上。如此一來,就能夠累積許多小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成功的框架應當是與時俱進、不斷迭代的。
《成功乃成功之母》書中提及《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作者近藤麻里慧在為人母後,放棄斷捨離理念,不想再大費周章搞收納,引起許多人的反彈,認為她背叛了讀者。不過作者羅伯•哈契認為近藤麻里慧女士並沒有違背她的初心,也就是整理是為了讓人生更加快樂,現在有比整理還更令她怦然心動的優先事項,也就是陪伴小孩,所以捨棄那些較不重要的事物還可以理解。
這個例子也說明成功框架應當與時俱進,當自己重視的事物或者環境改變的時候,過往那些有效的成功框架可能需要進行調整。如果你現在成家了,想要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那麼你過往重視工作的生活型態就要進行調整,好符合當前的需求。工作畢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任務與需求,所以也沒有什麼一體適用的法則,只有不斷地修正與調整,才能過理想的生活。
【結語】
從成功的經驗來找尋下一個成功的可能性是個不錯的想法,我過往也常常把心力放在檢討過去的失敗上,而陷入負面情緒當中。不過過去的事情發生了就發生了,再怎麼自責也無法改變事實,只能學習接收現實,把焦點放在現在和未來應該如何做。
雖然沒有什麼成功的經驗,但是我想一般人都有許多小成功的經驗,這些小成功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累積下來的確是不容小覷。在追求較大的成功之前,我們應當先追求較小的成功,腳踏實地才能夠不斷地成長; 如果好高騖遠或眼高手低,很容易會因為遇到瓶頸而半途而廢,或者光是想要追求完美而不切實際。最近幾個月我也有記錄一些自己所達成的小成功,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在失意或自我懷疑之時還是可以看一下,看看自己進步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