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遵循交通規則,才能安全地在馬路上行走,我們的內心也有規則(人生觀和價值觀),依這些規則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可能會偷懶地直接套用別人的內心規則,結果就是被這些規則誤導,感覺沒有「做自己」。蔡康永:「 別人不會故意誤導我們。別人只是把它們自己相信的事不斷地告訴我們,我們聽從了,但很少鼓起勇氣面對:那真的是我們想要過的生活嗎?」
除了蔡康永書中的例子,我也舉一個很多人相信,但卻會誤導的例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暗示成果或回報是與投入的努力成正比,但影響成果的因素太多了,並非所有努力都能得到相應的回報,也有些成果完全是運氣,根本不需努力。
「莫忘初衷」、「不要換了位置就換腦袋」意思是要堅持自己最初的理想或目標,但環境會變,人也會變,我們的理想和目標本來就可能(也應該)隨之調整。
我們必須依據自己想過的生活,定義自己的內心規則。反過來說,能完全了解內心規則制定的宗旨,可以讓我們變成一個「明白」的人。明白這套規則會產生的生活方式和前進的方向。也明白別人的規則,即使合理又有效,但自己不一定適用。能「明白」,才能不以別人的評鑑方法檢討自己,不再人云亦云,才能內心強大的做自己。
這本書的結構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我們為自己設定了太多不必要的規則,也常不必要地評斷外界的事物。 不必要的規則產生的限制會困住我們,不必要的評斷則耗費了我們的注意力和情緒。
蔡康永說:「世上各種規矩中,有些適合我們,也有些不適合我們,不可能有人會適合所有的規矩...內心設定了規則,表示期待事情該照著規則進行...我們就像不領薪水、沒有法庭的野法官,審視每個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案子,不斷地宣判對錯好壞...當我們覺得每件事都有個“應該”的樣子,當這些事情不合我們的期望時,我們就喚來了許多“應戰”的情緒:嫉妒憤怒自卑猜忌……都來了。」
第二部分是在定義「自己」。蔡康永說:「“自己”很抽象,是肉身與靈魂,而靈魂就是:回憶,想法,性格,感情。 所有的回憶想法性格感情,都是從小到大一步步累積而成,日漸形成我們生命的四條巨大的河流,互相交錯。情緒是這四條河流之間出現的各種細細的支流,各種波紋,各種水中倒影,各種飛濺的水花,各種流經你的水滴與雜質。」「長期的自己,是肉身與靈魂。當下的自己,是情緒。」
第三部分說明負面情緒雖不討喜,但都有功能和意義。例如悲傷會強迫成長,失去會帶來啟發。負面情緒就像是戲劇裡的反派角色,一部好的戲會同時有討喜與不討喜的角色。當我們宣判某些情緒是負面情緒時,不要錯過了它們的意義。一件事是正面或負面,樂觀或悲觀, 都只是我們看這件事的態度,不是這件事本身。情緒也是。若我們能決定對待情緒的態度,就能避免被情緒控制,而是情緒的主人。
第四部分是建議了一些應對情緒方式。例如感到自卑或覺得自己不夠好時,不要只檢討自己而不檢討評鑑的標準 。我們該費心探尋我們內心真正想過的生活,而不是盲目追隨外界的標準來苛求我們自己,一旦做不到,就感到空虛自卑,這樣太為難我們自己了。感受生命的方式,沒有標準範本。我們還是可以常常自我檢討,但那是根據自己的目標,檢討我們的活法;檢討那是不是我們能替自己選出,最能感受生命的活法。
有助於享受生命的情緒包括“樂趣,喜悅,寧靜,和完成事情的成就感“。
第五部分說明感受到幸福的方法。改變世界或是生活環境並不容易,但總有人一輩子跟自己鬧彆扭,像是愚公要花一輩子去移開家門前的大山。為什麼要把人生耗在對你毫無感覺的一座大山上面?成功的標準,沒辦法由自己說了算。但幸福的標準,可以自己說了算。蔡康永說:「幸福只建立在一件事情上,就是我們的感覺。沒有人能追求“所有的幸福”或“完美的幸福”,只能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的補充:幸福是我們的一種感覺,要有幸福感,不是直接去追求幸福,是追求讓我們享受生命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