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前夕,新一波「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結果陸續公布,部分國家在維持自主、拯救市場的兩難中掙扎前行,正如美國也在彰顯影響力、透支國家威望的天平上來回擺盪。8月6日,特朗普(Donald Trump)又公布針對半導體的新關稅:在美設廠即可免稅,否則將被課徵100%的高稅率。顯然,這場掠奪的結構雖已成形,卻遠還沒有走到終點。
而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不論是4月以來的關稅戰,又或是面向中東、俄烏戰場的驚人政策,這次的「特朗普主義」(Trumpism)與上次相比,力道明顯增強。當然,被稱作「深層政府」(Deep State)的建制派精英依舊存在,特朗普也因為無法完全擺脫美國政治的長期慣性,導致了「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嘲諷的如影隨形。
但無論如何,「特朗普主義」確實衝擊國際秩序,新型態的中美俄互動也在一片混亂中醞釀成形:面向台海問題,特朗普本人並不避諱把台灣當成中美談判籌碼;但面向俄烏前線,特朗普又似乎有意迫使烏克蘭「顧全大局」,好讓美國操作「聯俄制中」。而在全球南方崛起的時代背景下,這段博弈又與中小國家的戰略對沖相糾纏,展演了「新冷戰」與「多極化」的相互拮抗。
展望未來,國際格局似乎帶有舊印記,卻又好似煥然一新。針對「特朗普2.0」的未來脈動,《香港01》專訪到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探討特朗普主義如何牽動美國對外政策,又將如何影響中美俄互動,進而形塑新時代的全球秩序。系列報道共五篇,本篇為第一篇,聚焦特朗普關稅戰的發動背景與實際收穫。
半途而廢的「關稅戰1.0」
談到關稅戰,張登及首先指出,「特朗普本人很喜歡算帳」,關稅戰其實來自特朗普當總統前,與各種生意對象交手所積累的經驗,也就是通過高壓式的談判、有時加上虛張聲勢,來迫使對手在短期內讓步,讓自己收穫超額利潤。
張登及回顧,特朗普擔任總統後,其實在第一任期就已對中國發動類似進攻,正如當時特朗普也重整了北美自由貿易區、退出奧巴馬(Barack Obama)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特朗普並不贊成多邊互惠的貿易結構,而是想在雙邊談判中,讓美國佔據絕對優勢地位,接著向孤單的對手施壓。」
但張登及也指出,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深層政府」、其實也就是其他專業官僚,並不贊成特朗普開啟多個戰線、甚至打擊自身盟友,再加上新冠疫情從2020年開始來勢洶洶,特朗普「關稅戰1.0」最終也就沒有徹底落實。「於是進入第二任期,特朗普等於是故態復萌而且變本加厲,完全不考慮任何多邊架構,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TO)現在已經基本癱瘓,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張登及再提到,關稅戰其實不只來自特朗普樸素的雙邊高壓交易式談判,更與幕僚意見有關。例如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幕僚納瓦羅(Peter Navarro),就曾經寫過圍繞關稅與貿易的政策文件《公平貿易的案例》(The Case for Fair Trade),建議用關稅戰重建更廣闊的全球貿易秩序,而且這個秩序對美國絕對有利。
張登及接著總結關稅戰兩大重點:第一,特朗普反對多邊、而且反對「搭便車」(free rider),認為多邊架構下的國際互動會產生大量「搭便車」問題;第二,特朗普希望重塑全球貿易秩序,要建立「後WTO時代以美國為中心的新國際貿易體系」。
「關稅戰2.0」的多重目標
因此談到「關稅戰2.0」的目標,張登及表示,最樸素、最直覺的目標,就是特朗普通過雙邊的高壓絕對優勢談判,直接收割稅收,並且不斷宣稱自己又替美國賺了多少,「特朗普把關稅當成賺錢的方法,這跟他過去做生意沒有不同,就是要別人付出。」
張登及補充,「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的「reciprocal」其實也有互惠意思,但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根本毫無互惠內容,甚至連談判都是不對等的,「坦白講每一個關稅談判、包括與歐盟這種大國的談判,每個都是不平等條約,甚至不是條約,而是一種行政性壓迫。」
張登及解釋,如果真的是對等條約,其實後續還要經過國會程序,「但這次特朗普與各國談的,其實就很像行政協定或備忘錄,而且開出來稅率是多少,各國還沒有經過國會批准、後續立法程序就必須買單了。」張登及表示,特朗普自己也不管國內程序,雖說共和黨佔據「弱多數」的國會還有反對聲音,想要引用法律來節制特朗普的關稅權,強調關稅權是國會的權力,但特朗普根本不理會國會權力。
張登及強調,特朗普的稅收組合拳,基本上就是對內減富人的稅、施一些小惠給中低收入者,例如小費不課稅;對外則利用關稅來賺錢,並也不斷招搖宣稱,自己又賺了多少等等。而關稅戰收割他國財富本身,其實就是特朗普開帳單、各國開支票,而一開支票就是負債,美國就成為債主,要支票兌現。
張登及接著指出,特朗普又藉關稅戰附加各種條件,也就是威脅各國,不想被課高關稅,就必須在其他領域讓步,例如技術轉移、或是直接投資美國。
例如特朗普就要求所謂「骯髒15國」(the dirty 15)、或更多排名靠前的國家,必須協助美國恢復重工業、造船、生產晶片的能力。整體來說,就是分成兩次收費,先要一筆關稅,再要一筆投資,「而且廠商還必須是美國指定的各國精英,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能來投資美國。」
張登及再指出,關稅戰還附加具有地緣政治、經濟安全意義的條款,例如對美國有利的供應鏈安排,例如要求各國抵制參加「中國+1」、「洗產地」、與中國大陸企業有關連的海外企業。
張登及舉例,越南曾經喊出與美國互相0關稅,「這都不行,因為特朗普認為越南有很多中越合資、從中國大陸移出、甚至台商與大陸合資移出到越南的企業,這些他都要苛責追究」,而且越南讓步後,特朗普還是要課高關稅、繼續壓迫,目的就是要求各國切斷與中國的合作,尤其是經濟上的合作,以遏制中國的經濟發展。
張登及再以泰國為例,表示外傳特朗普曾經要求泰國同意,讓美國在當地的攀牙府多設立一個海軍基地,「因為中國在柬埔寨也有雲壤海軍設施,雖說中方否認這個設施會在未來成為海外軍事基地,並主張這是普通提供兩軍便利的設施,但美方勢必不這麼想,而是會覺得這可能在未來成為暹羅灣附近的大陸版蘇比克基地(U.S. Naval Base Subic Bay)。」所以美國對泰國的附加條件,就是再加一個海軍基地,但這點泰國予以否認。
因此論及關稅戰的目標,張登及表示特朗普其實有很多目標,許多國家也在這段「擠檸檬」、「切香腸」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小規模讓步。「其實這一方面也是給特朗普面子,因為如果特朗普一直撐著高關稅、完全不動,但各方又抵死不從,都學中國、巴西、印度,特朗普會很難下台階。」
張登及表示,特朗普或許也認為,如果各國願意對非關稅、與關稅不直接相關的項目有所讓步,自己就可以說是達成了「big deal」、是一場勝利。
「關稅戰2.0」收穫幾分
因此針對這場關稅戰至今收穫幾分,張登及表示分數其實不太容易打。
首先關稅戰的目標是什麼?「首先最簡單的就是收錢、直接收錢,再來就是要他國投資、好的東西搬到美國去」,接著就是要各國加入以美國為主為中心的新世界貿易架構,不要再談WTO、RCEP、TPP、CPTPP、北美自由貿易區、日美自由貿易協定等,「這些東西特朗普基本上置之不理,反正現在談的是最新的。如果舊協議與當前談的矛盾,都是以特朗普的新協議為主。」
因此從這點來看,張登及認為特朗普算是達到許多目標。「但講到收穫幾分,因為特朗普的任期明年就有期中考,但很多國家答應特朗普的,其實都是長期支票。」例如日本石破茂政府承諾特朗普的投資金額,其實整體是日本政府與銀行貸款給企業、讓企業赴美投資的額度,而不是日本政府直接撥款,「因為日本作為民主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其實不能直接拿百姓的錢去投資,所以是以鼓勵民間投資的形式,讓願意赴美投資的企業來申請。」
張登及指出,當然美國後續還是可以追殺,也就是各國政府既然已經承諾,華盛頓就會開始要求各國企業赴美投資,「如果喊沒錢,美國就會讓他們去跟本國政府借錢,因為政府已經答應了這件事,且規定就是某個金額。但這個過程可能要拉扯很久。」
張登及表示,如果特朗普2026年的選舉情況出問題,許多國家或許就不會買帳,也就是假如民主黨在明年的期中選舉後,奪回參議院、眾議院兩院的其中一院,特朗普的共和黨就不能再維持多數,有的國家或許就會開始賴帳。
「因此關稅戰到目前為止,收穫幾分,如果要打一個分數的話,也許75分,還不到80分,但也算是不錯的,對美國民眾是可以交差的。」不過張登及也笑稱,如果有人質疑特朗普執政的數據不夠漂亮、國內經濟成績不好,特朗普就直接開除對方,例如統計局長。
「但總之在當前這個點上,分數是不錯的,特朗普還是可以招搖過市,如果有人表示國王沒有穿衣服,他可能還會回:那是你眼睛有問題,你要去眼科,你這個深層政府。」因此整體收穫幾分,張登及表示,勉強要說,特朗普確實達到一些目的,收穫的分數不錯。
被釣魚的台灣與陰謀論
張登及接著談到台灣,表示雖然當前稅率是20%,「但這明顯是在釣魚」,因為如果想要維持20%這個數據、而不是被加到25%等更高,面對後續還在進行的談判,台灣就要「拿出誠意」。
張登及也提到,台灣政府或許是怕第一波的7月26日「大罷免」成績不理想,因此希望關稅公布時間越晚越好,「畢竟如果中間又殺出一個不利發展,例如要求台灣投資美國,拒絕的話關稅就會從20%上升到25%,這樣8月23日第二波『大罷免』就很難推動了。」
張登及表示,目前台灣政府也面臨各種苛責,被指貿易談判不公開、黑箱作業,畢竟過去民進黨在野反對服貿時,就是批評政府執政的國民黨政府黑箱作業,現在卻說談判過程應該要保密、美台簽有保密條款所以不能公布,「可是現在台灣的損失,或許比當年服貿還要多。因為能換得特朗普多少善意,實在不知道。」
張登及回顧,過去的服貿推動過程,或許是因為受到在野監督、民眾壓力,所以還是相對公開,究竟會讓台灣損失多少、有利多少,從後來的情況來看,並沒有看到所謂「查甫找無工,查某找無尪」(男人會沒工作、女人會沒丈夫)的情況,也沒有出現大批中國大陸勞工湧入台灣的現象,「反而是現在台灣政府為了『新南向』」招生,讓很多後段、在生死線的學校,用半工半讀的方式,引誘『新南向』目標國家的學生來台,結果不僅沒有增加台灣的教育質量,還導致台灣教育的名聲變差。」
張登及指出,因此現在回頭來看,服貿雖然立法程序受質疑,但過程還是相對公開;現在台美談判卻因為對象是美國,美國對台施壓可能比中國更直接,所以導致這次關稅談判的過程,至今都不清楚。
張登及提到,例如4日就有一篇文章《台灣如何失去特朗普》(How Taiwan Lost Trump),作者是前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他提到台灣在美僱請的遊說團隊「押錯寶」,整體立場較傾向共和黨建制派、甚至是拜登(Joe Biden)時代的人,卻不見得能與「特朗普主義」對接。
張登及表示,過去有人常說,台灣副總統蕭美琴曾任駐美代表,是最懂美國的台灣外交家;現在卻又變調為,台灣找的團隊根本沒有對上特朗普的調。「但嚴格來講,其實各國都有這個問題,因此我認為這種宣稱有『甩鍋』嫌疑,對台灣的談判團隊、蕭美琴都不公平。」
張登及回顧,特朗普關稅戰的目標很多,目前為止的收穫可以打個75分。問題是特朗普接下來還有很多「考試」、也根本還沒有畢業,當前關稅戰分數只不過是一次期中考,後面還有期末考,接下來還有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的各種考試,各種考試結果都會一一揭曉。
例如目前有人宣稱,「特朗普經濟學打敗許多經濟學家」,畢竟許多經濟學家都曾預測,特朗普會遭逢通脹與失業、鮑威爾(Jerome Powell)會被迫降息,結果「特朗普經濟學」再創股市高峰,在投資與就業上都得分,又搶了別國的錢,又無損於國內經濟。「問題是誰又能預料今年年底聖誕節時,新的分數是多少?2026年期中選舉時,成績又會如何?」
張登及表示,關稅戰未來4年還有很多考試,不能以一次為準,但第一次也許可以說,有75到80分。目前在與各國的要價進度上,許多國家都屈服、有些國家且戰且走。至於像台灣,則是在許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無法抗衡美國,也欠缺自主性,甚至傳出像是「甩鍋」前朝的傳說。
原文發表網址:
202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