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自 丁菱娟粉絲專業
演講人: 丁菱娟 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日期 : 2025.8.12
我對老師的印象,並不是媒體口中的「公關教母」,而是臉書上能讓我停下滑動、讀完通篇的貼文——她對溝通、影響力與生命節奏的觀點。這次主題「在第三人生悠遊自在」,對仍在第二人生職場衝刺的我而言,似乎還很遠。但病痛讓 40 歲的靈魂被困在近乎 70 歲的身體狀態下,我反而想提早探勘:那份她說的「自在」究竟如何生成?以下,是我在演講中摘錄、並與自己對話後留下的紀錄。
一、接班與優雅轉身:練習「Fire 自己」
公司啟動接班人計劃 : 讓同仁透過不同歷練成長,自己可以選擇優雅轉身 fire 自己,順利交班。這兩年在公司的角色逐漸轉為教練領導,帶潛力同事一起解管理題目,辦讀書會、共享線上課程,這其實一點也不輕鬆,因人施教與情緒照料的雙重消耗,還得拿捏鬆緊尺度,目前為止雖有陸續上軌道,但還是得焦慮面對小公司苦心栽培接班人,可能毅然離開的風險。創業者大概都懂,這種揪心的辛酸血淚往往無法攤在檯面,只能往肚裡吞。
二、退休後還是可以保有工作的態度
工作少一點、生活多一點
錢賺少一點、自在多一點
物質少一點、心靈多一點
抱怨少一點、快樂多一點創業之於我很大的誘因,在於可能「自由」,畢竟選擇都是自己決定,錢賺不夠也是自己能力不足,沒什麼好抱怨的。但現實是工作多一點,才換得「快要擁有自由」,在我還沒有真正體驗前,身體已然不堪讓我強制慢下來。讓我改變想法期盼能:
自在中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後自在。
三、好奇心:老去的分水嶺是一瞬間
她說:「人不是慢慢變老,是在某個瞬間就老了——當你失去好奇心的那一刻。」也提到情緒價值在這個世代更具商業價值,就像賣盲盒讓人願意掏錢,體驗好奇的情緒價值。要做個有趣的人,無論年齡隨時保持好奇心! 另講者舉了一部電影《一路玩到掛》兩個老人的遺願清單;還有5個年邁平均81歲老男人,在重聽、孤獨、無奈不如意的生活中,突發決定啟動夢騎士計畫,大齡勇敢的機車環島,鼓勵無論年齡懷抱夢想!保持好奇心是讓生活仍持續有趣的催化劑,這觀點很是認同。但懷抱夢想與願望清單,是電影廣告總凸顯希望帶來生存的意念,反倒覺得都只剩下頭沒進棺材的年紀,突然懷抱夢想去實踐,我看到只是對當下生活不滿的反撲行動,達成了還是回到本來無奈的現實生活,這樣終點性目標完結帶來空虛,人一定要有夢想才算「好好活」嗎?才夠激勵嗎? 反問與死亡擦肩而過的自己,現在的我沒有夢想、只想放下念想! 在死亡到來之前有的是平靜、沒有遺憾。不讓「錯過與追悔」成為最後的殘影,這樣就很好。
四、品牌與世代:從「影響」回到「利他」
品牌要偉大,最後一定走向利他。而在組織內,可以試試「反向導師制」:菜鳥收一位資深員工作為「學生」,形成世代交融的對話場。這種角色翻轉,本質上是把權威鬆綁,讓組織的學習流動起來。
五、第三人生的門檻:先打開,再走出去
第三人生的態度,首先要打開自己,往外踏出第一步後,自然就會有事情機會找上你,走出去嘗試不同人事物的刺激。在這個階段,會有很多時間自己跟自己對話,與跟誰和解。把以前喜歡的自己找回來,一年學一樣新興趣。轉念減法人生 :
• 做不到的不硬撐,不想的就不要答應。
• 東西少一點沒關係,空間更大。
• 朋友少一個沒關係,談得來比較重要。
• 沒事幹也無所謂,正好放空。
• 應酬少一點更好,身體比較健康。提醒自己不要成為自己不喜歡的長輩,有些長輩在退休後有了時間、卻沒有了自己,不願意跨出總待在家,時間多了、抱怨多了、管的多了、閒話多了,身旁的人卻少了。未來的我記得回來看這篇文章,可以推自己一把!
六、關係的成熟樣貌:鬆開與並行
獨立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祝福。放下真的難,但值得一試再試。與伴侶的關係:能共同成長是理想,做朋友式相處、用「邀請」而非「指令」,讓彼此保有要或不要的自選權。成熟不是靠控制,而是彼此都有可以呼吸的空間。(我很想問老師若另一半不會想共同成長怎麼辦? … )
這讓我想起一段話: 我仍會耕作—耕身體的節奏、耕組織的傳承、耕好奇的火苗、耕情緒的透明。盛開不是張揚,而是內部結構成熟後的自然結果。第三人生是一片還沒踏進的林地,那我現在做的,是為未來鋪一條不那麼倉促的小徑。
最後演講的結語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