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單集推薦——大腸癌年輕化 | 閒聊EP182-蒼藍鴿的醫學通識
大家好!
前一陣子,我做完一次大腸鏡檢查,過程中意外發現並切除了幾顆瘜肉。這個親身經歷,讓我對今天要分享的主題——「大腸癌年輕化」,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體悟。這兩天剛好聽到這集Poscast,發現這個主題也是醫學界正在密切關注的警訊,讓我突然想整理一下裡面的重點,方便自己容易查找與提醒自己,也順便分享給大家。

癌症,不再只是「老年病」的代名詞?
過去,我們總認為大腸癌是50歲以上才需要擔心的疾病。然而,一個名為「早發性大腸癌」的名詞正被頻繁提及,它指的是在50歲前就被診斷的患者。這意味著,過去被視為中老年限定的疾病,正悄悄地將魔爪伸向年輕族群。
權威醫學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在2025年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不單是大腸癌,就連胰臟癌、食道癌、膽囊癌及小腸癌等消化道相關癌症,也都有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大腸癌、胰臟癌和食道癌高居前三名。
更令人警惕的是,早發性大腸癌的發生率正以每年2%的速度攀升。這個數字,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警惕。
為什麼癌症的腳步,越來越靠近年輕人?
這背後的原因相當複雜,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1. 篩檢意識普及,讓疾病「提早現形」
這其實是個好消息!過去,由於健康檢查和癌症篩檢並不普遍,許多癌症往往在發展到中晚期、出現明顯症狀時才被發現,患者自然以中老年人居多。
如今,健康檢查的觀念日益普及,許多年輕人,甚至二、三十歲就開始定期健檢。當篩檢的年齡提早,疾病被發現的時間點自然也跟著提前。雖然這讓「平均罹癌年齡」的數字看起來下降了,但這也代表我們有機會在癌症初期就發現它,而初期癌症的治癒率是相對高的。這對於整體健康預防來說,絕對是正向的發展。
2. 先天基因與慢性發炎
- 基因遺傳:有些人天生帶有特定的易感基因,例如「林奇氏症候群 (Lynch syndrome)」,這類患者罹患消化道腫瘤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 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等慢性腸道發炎,長期下來也會顯著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3. 我們最能掌握的關鍵:現代生活型態
這一點,是我們能透過自身努力做出最大改變的地方!許多後天的不良習慣,都與癌症年輕化息息相關:
- 肥胖與高體脂:研究證實,肥胖不僅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甚至可能使其提早報到。令人擔憂的是,台灣成年人近半數有過重或肥胖問題,青少年的比例也高達三分之一。
- NG飲食習慣:
- 加工紅肉:香腸、培根、火腿、漢堡肉等。
- 含糖飲料:手搖飲、汽水等。
- 超加工食品:零食、泡麵、微波食品等。 這些食物大多缺乏
膳食纖維
,容易導致腸道內毒素堆積,引發慢性氧化和發炎。
- 久坐不動:研究證實,久坐與大腸癌在內的多種癌症風險增加有關。
- 抽菸與飲酒:這兩者同樣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吃進去的,真的會影響這麼大?
美國一項長期的「護士健康世代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 提供了驚人的數據:
- 西式飲食:經常攝取加工肉、紅肉、精緻澱粉、甜點的人,其大腸癌前病變(腺瘤/瘜肉)的風險增加了67%。
- 含糖飲料:每天喝兩份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罹患早發性大腸癌的風險竟暴增2.18倍。
- 維生素D:無論從飲食或補充品中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都與大腸癌風險降低有關。
肥胖,點燃體內的「發炎之火」
肥胖之所以危險,關鍵在於它會引發「慢性發炎」與「胰島素阻抗」。當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例如脂肪肝),新陳代謝會受到干擾,腸道細胞也更容易產生病變,進而提高大腸癌、胰臟癌、食道癌的風險。Podcast中醫生蒼藍鴿提及,他在診間為客人檢測發炎指數(CRP)時也發現,體重和體脂超標的人,其發炎指數幾乎無一例外都偏高。
有家族史?你的警報器要更靈敏!
如果你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中,有人在年輕時(特別是50歲前)被診斷出大腸癌,那你絕對要提高警覺。建議這類高風險族群,可以提早到35或40歲,就開始考慮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
我該做篩檢了嗎?何時開始?
關於大腸癌篩檢的建議年齡,各國標準不一:
- 台灣:建議50歲以上。
- 美國:已於2021年下修至45歲。
- 澳洲、義大利:更積極,建議40歲後即可考慮。
目前主流的篩檢方式有兩種:
- 糞便潛血檢查 (FOBT):對於30至45歲的年輕族群,這是一種CP值極高的篩檢工具。現在的採檢工具設計得非常人性化,在家就能輕鬆完成。結果為陰性,可以相對安心;若為陽性,也別過度緊張,痔瘡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但務必聽從醫師建議,接受大腸鏡做進一步確認。
- 大腸鏡檢查:這是偵測大腸癌與癌前病變最精準的「黃金標準」。最大優點是「檢查兼治療」,一旦發現瘜肉或可疑病灶,可以直接切片或切除。若檢查結果正常,通常每3到5年追蹤一次即可。
這集Podcast提到的具體建議是:
- 30-45歲:可考慮每年或每兩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 45歲以上:可跟進美國的標準,將大腸鏡納入定期健檢的選項。
- 高風險族群:有家族史、或有持續腸胃道症狀的朋友,建議直接與醫師討論,安排大腸鏡篩檢。
結語:從今天起,為你的腸道健康投資
無論是早發性還是晚發性大腸癌,我們都能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將風險降到最低。從現在開始,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的日常:
- 飲食調整:減少紅肉(牛、豬)攝取,以白肉(雞、魚)和植物性蛋白取代。盡量遠離加工肉品、超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
- 動起來:告別久坐,將運動融入生活。
- 體重管理:維持理想體重,是避免慢性發炎、守護腸道健康最根本的投資。
- 定期篩檢:根據自身年齡與風險,選擇最適合你的篩檢計畫。
健康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富。希望我的經驗與這篇文章的整理,能幫助大家更重視腸道健康,活得更安心、更長久!
想知道更詳細的內容與大腸癌篩檢時須注意的事項,也可以聽一下延伸閱讀裡面推薦的這集Podcast,會更清楚呦~
延伸閱讀
大腸癌年輕化 | 閒聊EP182-蒼藍鴿的醫學通識,2025/08/11
為何年輕人,大腸癌變多了?-黃軒醫師健康生活記錄,2025/06/19
提早大腸癌篩檢 有助更進一步降低死亡風險 臺大醫院研究榮獲《JAMA Oncology》刊登-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