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 11.4 💠 Vepacitti-suttaṃ(威霸奇帝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很久以前,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和阿修羅族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 當時阿修羅族的首領,名叫Vepacitti(音譯:威霸奇帝) 威霸奇帝召集了阿修羅族人,對他們說: 『各位弟兄們,如果我們阿修羅族打敗了天族的話,請抓住天神的首領--薩迦(=帝釋天),把他五花大綁,帶到我所在的大本營來!』 與此同時,帝釋天(=薩迦),也聚集了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對他們說: 『各位弟兄們,如果我們天族打敗了阿修羅族的話,請抓住天神的首領--威霸奇帝,把他五花大綁,帶到我所在的大本營來!』 在那次的戰爭中,天族獲勝了。 因此,威霸奇帝被五花大綁,帶到了帝釋天的本營--正義大廳中。 被綑綁的威霸奇帝,總在帝釋天進入和離開大廳時,毫不留情地侮辱謾罵他。 那時,帝釋天的車夫--Mātali(音譯:馬達利)便以偈言問道: Bhayā nu maghavā sakka 天帝薩迦該不會 dubbalyā no titikkhasi 出於軟弱或恐懼 Suṇanto pharusaṁ vācaṁ 忍耐威霸的無禮 sammukhā vepacittino 與一切難聽辱罵 帝釋天也以偈言回答: Nāhaṁ bhayā na dubbalyā 面對威霸我安忍(與下句倒裝) khamāmi vepacittino 並非軟弱或恐懼 Kathañhi mādiso viññū 智者如我怎麼會 bālena paṭisaṁyuje 和一個傻子爭吵 馬達利又說: Bhiyyo bālā pabhijjeyyuṁ 若是無人制止他(與下句倒著) no cassa paṭisedhako 愚人會變本加厲 Tasmā bhusena daṇḍena 應給予嚴厲懲罰 dhīro bālaṁ nisedhaye 智者愚人不兩立 帝釋天回答: Etadeva ahaṁ maññe 擊退愚人的方法(與下句倒裝) bālassa paṭisedhanaṁ 我的看法是這樣 Paraṁ saṅkupitaṁ ñatvā 若知對方怒火燒 yo sato upasammatī 自己就要更冷靜 馬達利不認同帝釋天的回答,又繼續說: Etadeva titikkhāya 大王您這種忍讓 vajjaṁ passāmi vāsava 我敢說這行不通 Yadā naṁ maññati bālo 愚人只會這麼想 bhayā myāyaṁ titikkhati 「他因恐懼忍讓我」 Ajjhāruhati dummedho 他反而會報復你 gova bhiyyo palāyinan 好比狂牛追人跑 帝釋天回答: Kāmaṁ maññatu vā mā vā 「他因恐懼忍讓我」(與下句倒裝) bhayā myāyaṁ titikkhati 怎麼想都隨他去 Sadatthaparamā atthā 若人為了自己好 khantyā bhiyyo na vijjati 忍耐才是最上策

帝釋天説偈 | 關於安忍

帝釋天説偈 | 關於安忍

Yo have balavā santo 一位真正的強者 dubbalassa titikkhati 對弱者也能忍讓 Tamāhu paramaṁ khantiṁ 稱之為最勝安忍 niccaṁ khamati dubbalo 而非弱者的屈忍 Abalaṁ taṁ balaṁ āhu 愚人所謂的力量 yassa bālabalaṁ balaṁ 實則傻氣且虛弱 Balassa dhammaguttassa 強者受到法保護 paṭivattā na vijjati 此事無人能反駁

Tasseva tena pāpiyo 對憤怒的人生怒(與下句倒裝) yo kuddhaṁ paṭikujjhati 只會讓事情更糟 Kuddhaṁ appaṭikujjhanto 不對憤怒者生怒 saṅgāmaṁ jeti dujjayaṁ 難勝之戰的勝者

帝釋天説偈 | 關於安忍

帝釋天説偈 | 關於安忍

Ubhinnamatthaṁ carati 為了自己與他人(與下句倒裝) attano ca parassa ca 贏得雙方的利益 Paraṁ saṅkupitaṁ ñatvā 已經知道對方怒 yo sato upasammati 更要正念並冷靜 Ubhinnaṁ tikicchantānaṁ 如此治癒了雙方 attano ca parassa ca 不僅利己又利人 Janā maññanti bāloti 不懂教法的人們 ye dhammassa akovidā 以為此人是傻瓜​』 比庫們,帝釋天是統治三十三天的天神之王,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依靠大量的善果報過日子。就連他也如此強調和讚美「忍耐和慈愛(khantisoraccassa)」 你們已經出家,並在如此被善說的法與律中修行,將可以更好地培育忍耐和慈愛。」 ---- 佛陀在本篇的開示,一樣引用了帝釋天所說的偈語,說明,當我們面對一個憤怒的人的時候,應該要發起更多的忍耐和慈愛心。 故事中的人物,與印度神話時期的幾部敘事經中的一致,說明這是個發生在不同的界地的事件,但它確實發生過。 生活在人界的我們,認為那是虛構的神話,是因為我們沒有定力,可以突破身體的限制,看到不同的界地的眾生。 佛陀與以前那些有定力或其他因緣的古人,可以看到也能知道在那裡發生過什麼事。 看到不代表真實存在。 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以上這兩句並不是玩文字遊戲,而是我們要明白,我們的所見就只是所見,是由因緣條件結合而成的結果。 不是那個人事物存不存在的依據。 譬如和我們同樣生活在人界,沒有特殊超能力的人,若此人的眼睛受傷,無法看見世界,並不能因此而說:世界不存在。 又或者,當我們在睡夢中,可以清晰參與或看到很多景象,與現實中一起生活的親人聊天,但那也是因緣條件結合而成,才能看到的影像,不是我們真的和那個人說話了。 因此,不能說,只要我們看到了,就代表真實存在。 本篇經文所闡述的重點是『如何面對他人的憤怒和侮辱』,與相應部7.1~7.3的開示很相似,且帝釋天的偈言大半與佛陀的一致。 有時候,一些天人或人們會來對佛陀表達自己的看法,想知道自己這樣想對不對,其中也不乏佛陀直接表達贊同的優秀偈語。 不過,基於對佛陀的信仰,我認為這次因為帝釋天有聽聞了這些法,並且背誦記下、努力實踐。 搭配下一篇的經文,就可知,他也卻是從這些教導中獲得實質的利益,所以他又更加精進,才會能『Sakkapañha-suttaṃ(帝釋所問經)』之後,證得初果。 保持安忍和慈愛他人,是利己且利人的高尚行為。 因為這代表,我們沒有『我見』,同樣也不認為實際上有一個正對著我怒罵的『他人』 一切都是條件和合的展現。 搭配阿毗達摩的教導,就會更明白,我們只是在體驗所緣,而體驗所緣所生的是不具造業能力的果報心,若體驗完畢就會消失。 會讓我們繼續受苦的是我們執著於所緣(憤怒的形象、辱罵的聲音、身體的顫抖或疼痛、若遭毆打時,口角流下血液的味道...)時,產生的感受和新造的思,以及思所造的業。 一切有為法都是緣起,緣起了就會立刻滅去。 憤怒也是一種有為法,我們遭到辱罵、遭遇不善的果報,也必然是過去的某個因所造成。 接受自己的果報,並且不再造作新的業(=思),或至少能如理作意(做因緣想、做生滅想...),就能獲得當下以及長遠的寧靜利益。 ---- Vepacitti(音譯:威霸奇帝) 在巴利語字典中,citti此字的意思是「心」,但並沒有vepa此字。 經查證,此人物名出自Mahābhāratam(摩訶婆羅多)。原文為梵語『vipracitta』意譯是:有智慧、博學的心。 本次採用音譯,因為倘若採用意譯,將容易和內文中不斷出現的智者、愚人...等字混淆不清。 此外,因為即使採用音譯,也恰好有可以適當表達此人的特徵和身份的單字,也可以符合字數,所以本次採用音譯。 Mātali(音譯:馬達利) 此名亦出現於巴利三藏-長部 21經『Mahāsamaya-suttaṃ(大會經)』與長部 22經『Sakkapañha-suttaṃ(帝釋所問經)』 雖然在巴利語字典中,並未直接提到車夫一詞,僅僅描述他手握韁繩,不顧,若對照『Rig Veda(梨俱吠陀)』,可推論此人就是為天帝(=梨俱吠陀中的Indra,因陀羅)駕車的馬夫。 此字應該也有最初的字義,不過那需要深入梵語學習,為求時間效益,所以不繼續深入,故採用音譯。若有興趣者,可以自行調查。 帝釋天所說的偈語,與相應部7.2~7.3中有許多重複一致的部分。但翻譯上,有配合當下的情境以及模擬說話者的可能用字,所有中譯上些許不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1會員
32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佛陀的智慧寶庫的其他內容
2025/08/15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某日,他召集了住在附近的比庫們,並對他們說起: 「很久以前,天神們和阿修羅們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
Thumbnail
2025/08/15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某日,他召集了住在附近的比庫們,並對他們說起: 「很久以前,天神們和阿修羅們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
Thumbnail
2025/08/14
以下是我(=阿難尊者)從世尊那裡聽見到的。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的衹樹林給孤獨園,那時,佛陀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回應後,在佛陀面前聚集,佛陀開始說法...
Thumbnail
2025/08/14
以下是我(=阿難尊者)從世尊那裡聽見到的。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的衹樹林給孤獨園,那時,佛陀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回應後,在佛陀面前聚集,佛陀開始說法...
Thumbnail
2025/08/13
以下是我(=阿難尊者)從世尊那裡聽見到的。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的衹樹林給孤獨園,那時,佛陀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回應後,在佛陀面前聚集,佛陀開始說法
Thumbnail
2025/08/13
以下是我(=阿難尊者)從世尊那裡聽見到的。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的衹樹林給孤獨園,那時,佛陀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回應後,在佛陀面前聚集,佛陀開始說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印度史詩戰爭 這就是要講述印度神話中,一個在打無雙開過頭的事情 這是在陰間的阿修羅又開始搗亂,經閻摩反映到由於刪減陰間經費 導致防護設施長年又失修了,其中一名阿修羅名叫羅乞多毗闍 率領一群不滿的阿修羅又越獄來到人間大亂,這時天上天神又大亂 羅乞多毗闍本來就很強大,以前又經過梵天的加持祝福,
Thumbnail
印度史詩戰爭 這就是要講述印度神話中,一個在打無雙開過頭的事情 這是在陰間的阿修羅又開始搗亂,經閻摩反映到由於刪減陰間經費 導致防護設施長年又失修了,其中一名阿修羅名叫羅乞多毗闍 率領一群不滿的阿修羅又越獄來到人間大亂,這時天上天神又大亂 羅乞多毗闍本來就很強大,以前又經過梵天的加持祝福,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象山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象山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