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宇宙是能量,同時也有質量。而且,宇宙是時間,同時也有空間。
因此宇宙是時間與空間、能量與質量,彼此交織而成:
1.能量帶領時間,創造出:精神宇宙。
2.質量帶領空間,創造出:物質宇宙。

精神宇宙看不見,人類對於精神宇宙一竅不通。
在人類的認知之中,把精神性的、不可見的、不知的、未明的⋯等,說成為「鬼魅」。人的認知中,對「鬼魅」非常恐懼!
物質宇宙看得見,人類對於物質宇宙也僅畧知一二。

人類認識物質宇宙什麼?
人類知道物質宇宙是由粒子(particle)所組合而成的,這是傳統物理學(classical physics)的認知。
二十世紀科國科學家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發現了「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他這個創見,於1918年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於1919年才頒發。
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成功美國人,擁有瑞士籍,他也發現了「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在人類的認知之中呈現出來的是「鬼魅」的現象,一度還陷入了「鬼魅之戰」中。
愛因斯坦發明了一個「能量公式」,其無形、巨大、未知,讓人陷入了「鬼魅」的思想之中,至少讓人進入了「奇幻之旅」中。
愛因斯坦的「能量公式」即:E = mc² 。
這個「c 」,代表的是光速的常數,即光在真空之中的速度,為每秒299,792,458 公尺。
不可思議的數字!
光速,直接介入在質能之中。
接下來,科學界掀起了對「量子」見解不同的大戰。
普朗克與愛因斯坦的「量子論」被說成為「舊量子論」 。

1920年代「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興起,由丹麥科學家尼爾斯·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領軍,掀開了「新量子力學」運動。
他帶動了奧地利數學家歐文·薛丁格(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德國科學家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國數學家、科學家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年12月11日~1970年1月5日)、英國科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德國理論數學家帕斯夸爾·約爾丹(Ernst Pascual Jordan;1902年10月18日—1980年7月31日)⋯等人,全面起動了新的「量子力學」。

「新量子力學」以「數學」為基準,來表達量子論
其中的「波函數」(wave function),以「機率幅」所測量的結果來說明粒子能量、位置(position)、動量(momentum)與資訊。
即「量子力學」無法預測粒子在空間中的確切位置,只能預測在不同位置找到它的機率(Probability)。
在1930年代科學家們分成兩派,一組是愛因斯坦陣營;另一組是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陣營,他們彼此之間,有關於「量子力學」不同的詮釋。
即在「量子力學」上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1927年,「哥本哈根詮釋」是由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全名是「尼爾斯·亨里克·達維德·波耳」,是丹麥語)與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於1927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時共同提出的。
這奠定了真正的「量子力學」,也是新的量子力學。

所謂的「哥本哈根詮釋」,是延伸了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的數學與「波函數」研究。
1954年,玻恩因「在量子力學領域的基礎研究,特別是對波函數的統計詮釋」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量子力學」上,他貢獻卓越,在「固體物理學及光學」等各方面。
「哥本哈根詮釋」是由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在主持與主導,以「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他於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的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也是量子力學創始人、奠基人之一,成為追隨波耳與「哥本哈根詮釋」的代表。
1932年度因「創立量子力學以及由此導致的氫的同素異形體的發現」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於1933年頒獎。
海森堡對「量子力學」的貢獻卓著,其中的「矩陣力學」與「波函數」的機率表述,後來導出了極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又譯為「測不準原理」。
本來「量子力學」是新的學問,同時也是滿複雜的新物理學。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一旦「量子力學」數學化之後,問題就簡化了許多。
海森堡的「矩陣力學」、「波函數」、「機率性」⋯等,對「量子力學」方面,似乎就簡單一點了!
這「波函數」、「機率特性」,是精確的數學,不再是科學界的臆測或猜想,這形成為簡單的定律。
尤其「波函數」(wave function)可用來計算粒子在某位置或處於某種運動狀態的機率。其中所測量的動作,造成了「波函數」的塌縮。

波函數(wave function) 是一個天之驕子,在「量子力學」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波函數」讓量子系統、量子態(quantum state)呈現岀來,用來預測粒子在某個位置或狀態的可能性。
一般來說,「波函數」可用希臘字母ψ (psi) 來表示,並與「薛丁格方程式」(Schrödinger equation) 相關聯。「薛丁格方程式」所以描述的「波函數」可以隨時間去變化。

原來粒子、量子會有機率的「塌縮」(collapse)。
「塌縮」又可說成「塌陷」。
「塌縮」本來是指物體因自身重力而向內收縮,就是「重力塌縮」(Gravitational collapse),講的是恆星與星際物質的自身重力作用向內塌陷的過程。
在「量子力學」方面就是「波函數坍縮」(Wave function collapse),是量子系統的狀態,當測量粒子、量子時,從多種疊加狀態轉變成單一的確定狀態的過程。
這其中既說著「精確又確定」的定理,卻又有「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的名稱,因此反而被說成了「測不準原理」。
很矛盾!
然而這並不矛盾,而是「定律」。

「不確定性原理」,正好用來說明粒子的位置與動量,這是宇宙道理,只是名字叫做「不確定性」而已!
這是事實,即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可能同時被精確的測量、知道。當「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大時,其「動量」的不確定性也更大。
海森堡也用「S矩陣理論」(S-matrix theory )來描述粒子散射的理論框架,用「S 矩陣」(S-matrix) 為數學工具,代替掉傳統的局部「量子場論」,避開了空間和時間的依賴。
另外,海森堡寫了一本《量子論的物理學原理》的書,成為「量子力學」界的經典。
職此之故,後來的學者認爲「哥本哈根詮釋」很獨特,他們給「量子行為」有了一個精確、簡單、易懂的解釋。
這是新穎的量子現象,是傳統古典物理學完全無法解釋的課題。
真是驚天地、泣鬼神!
愛因斯坦才會說「哥本哈根詮釋」之@中有「鬼魅」(spooky)。
這跟「量子糾纏」有關。
愛因斯坦想證明「量子糾纏」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或者叫做「鬼魅般的遠距作用」。
這「鬼魅」的思想,充斥在物理學界與量子力學之中。愛因斯坦始終都沒有證明到。
1955年,愛因斯坦過世,到了1960年代,有些科學家發現並特別強調量子有「糾纏」的這個現象。

什麼是「量子糾纏」?
即粒子之間,存在著特殊的關聯性,當一個粒子的狀態變化时,同時也會影響到另一個粒子。意即,量子彼此不論相距多遠,都彼此關聯,超越了時空,達到:
1.時間上:瞬間移動。
2.空間上:超距,甚至無距。
這種描述就是「鬼魅」的所在。
這些關聯性與影響,跟過去物理學上的「區域性」不同,是根本上的相反,甚至反「區域性」、超越「區域性」。
這些反「區域性」與超越「區域性」,甚至是立即性的,不論它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甚至還有「超光速」的說法。首先不同意的是愛因斯坦,認為萬物超越不了「區域性」與光速。

「區域性」又稱「定域性」。
物理學上有所謂的「定域性原理」(Principle of Locality),就是說物體只受周圍因素的影響。如經典物理學之中有一個「場論」(field theory) ,用來描述空間之中所分布的物理量,例如電場、磁場、引力場⋯等。
因此,空間的傳遞,由一個點到的另一個點,有一定的場與空間,這就是「定域性原理」。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談的就是「定域性原理」。
其中的核心關鍵在於訊息傳遞的速度,愛因斯坦說,無論如何,不能夠「超越光速」。然而「量子力學」卻挑戰了「定域性原理」、「光速」、不能夠「超越光速」⋯等議題。

最重要的就是「量子糾纏」,它超越了「定域性原理」、「光速」,居然還「超越光速」。
本來說的是一個事件,不可能立即影響到遠處的另一個事件。
然而,「量子糾纏」之中卻超越了「定域性原理」、「光速」,即相距很遠的兩個物質、粒子、量子,它們的狀態卻緊密相關聯,甚至立即、無距離的彼此互相、反應。
這就是「超光速」事件,在「量子力學」上常層出不窮。
首先,提出來的是「貝爾定理」(Bell's theorem)。
1964年,英國北愛爾蘭物理學家約翰· 斯圖爾特·貝爾(John Stewart Bell;1928年6月28日~1990年10月1日)發現了「貝爾定理」(Bell's theorem)。
他認為:「任何關於定域隱變數的物理理論無法複製量子力學的每一個預測。」

什麼是「貝爾定理」?
它是一種不可行定理,後來綜合起來,命名為「貝爾不等式」(Bell's inequality),是物理學上的概念,應用在「量子力學」上。
「貝爾不等式」認為,如果量子力學的預測是正確的,那麼「局域隱變量理論」(local hidden variable theory)就不能完全複製「量子力學」的每一個預測。
同時,約翰.貝爾所導出的「貝爾不等式」(Bell inequalities),本來是用來打擊「量子力學」的。
他認為如果存在「隱藏變數」,則大量測量結果之間的相關性永遠不會超過某個「值」。沒想到,這個「貝爾不等式」反而成為證明「量子力學」的工具。
有三位物理學家接力去證明。
如:法國的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的約翰.克勞澤(John F. Clauser)及奧地利的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等三人。
起先是美國的約翰.克勞澤(John F. Clauser;1942年12月1日—),他首先用實驗來檢驗「貝爾不等式」。
接著,法國的阿蘭.阿斯佩 (Alain Aspect,1947年6月15日—)則補強了美國的約翰.克勞澤(John F. Clauser)實驗時的漏洞。
再來是奧地利的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1945年5月20日—)成功的證明量子遙傳(quantum teleportation)的現象。
他們各自以糾纏光子實驗,驗證「量子糾纏」違反「貝爾不等式」。

結果,於2022年10月,他們三人約翰·克勞澤、阿蘭·阿斯佩與安東.塞林格三人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在纏結光子實驗、確立貝爾定理的違背驗證,和開創量子資訊科學方面的傑出工作。
這即證實了「量子糾纏」。

什麼是「隱變量理論」(hidden variable theory)?
「隱變量理論」是愛因斯坦的最愛。他帶頭對「量子力學」質疑。
因為他說:「我相信上帝不會擲骰子。」意思是:量子不該用「機率幅(Probability amplitude)來解釋。
所以,愛因斯坦極力的支持「隱變量理論」(hidden variable theory),又稱隱變數理論。
「隱變量理論」是愛因斯坦與傳統物理學家以質疑的眼光來質疑「量子力學」不夠完備,因此才會提出來的挑戰理論與替代理論。
尤其是愛因斯坦,始終認為「量子力學」不能夠完整的描述原始物理系統,同時即質疑「量子力學」的周延性。如愛因斯坦挑戰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的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所提出的《不確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1927年,海森堡始終認為,不可能同時準確的明白粒子的「位置」與「動量」。因此粒子的「位置」與「動量」存在著「不確定性」。而且,它們還彼此相關。

當人類知道了粒子的「位置」越精確時,同時,人類就越不能夠精確它的「動量」。「位置」與「動量」不能夠「同時」被精確的測出其「值」。以「位置」為例,若要描述它的特性時,要用的是數學的「機率密度」、「不確定性」與「隨機性」。這𥚃就導出了一個問題,就是「量子力學」並不完備,其背後應該還「隱藏」了一些什麼,如未被發現的狀況與理論。
另外就是「超光速」的問題!

什麼是「局域隱變量理論」(Local hidden-variable theory)?
「局域性」(Locality)的意思是說,當粒子在受到直接環境的影響時,如果彼此有相互作用時,其傳播的「速度」都不能夠「超光速」。所謂「局域隱變量理論」,是一種假設性理論。
它認為,「量子力學」的確不夠完備,存在一些「變量」,隱藏在其中。這些「變量」所受到的影響是局部性的,它居然可以控制住全部粒子的行為。
原來,「量子力學」並不受「局域隱變量理論」的影響。
1960~1970年代「貝爾不等式」(Bell's inequality)成了一個解方。在「貝爾不等式」的實驗之中發現,的確,「量子力學」並不符合「局域隱變量理論」。意思是「量子力學」中存在著非「局域性」,即不受「局域」限制。
就是說:兩個粒子縱然有很長的距離,它們的相互關聯性也是有的。
「貝爾不等式」用來檢驗「量子糾纏」,原來粒子之間可互關、互聯。同時,「貝爾不等式」非常符合「量子力學」的預測,即在說明量子效應,可以是「超光速」。
因此,「量子糾纏」被證實了。

其實,不是晚到了1964年之後,才由貝爾來證實了「量子糾纏」。
早在1935年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美籍俄裔物理學家鮑里斯·波多爾斯基(Boris Podolsky,1896年—1966年)與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納森·羅森(Nathan Rosen;1909年3月22日~1995年12月18日)等三人,所共同發表的「EPR悖論」(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
當時,這「悖論」是用來質疑「量子力學」的,實際上它卻證實了「量子糾纏」,只是大家不知道,也不承認罷了!
這是歪打正著。
隨後,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也發表了關於「量子糾纏」的論文,並提出了「量子糾纏」這個術語,他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愛因斯坦為了解釋「量子糾纏」,不得不提出了「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的說法。
這說明了兩個粒子,即使距離很遠,卻互相影響、瞬間關聯。

愛因斯坦這種關聯與「超光速」稱它為作「鬼魅」,以解釋「超距作用」,這說明了兩件事:
1.「量子力學」存在著某種人所不理解的缺陷。
2.世間存在著某種隱藏的變量。
如此說來,「量子糾纏」並不是單一的人所完成的,而是眾人之力,如:
1.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等三人的「EPR悖論」,他們首先提出了「量子糾纏」的概念。
2.薛丁格命名出「量子糾纏」的名稱,為「量子力學」打下深厚基礎,尤其在「量子糾纏」的證明上。
3.貝爾的「貝爾理論」與「貝爾不等式」,真正可以證明「量子糾纏」,說明粒子之間的同時性、即時性、關聯性與超光速。
雖然愛因斯坦最初對量子糾纏持懷疑態度,認為它違背了傳統物理的「實在性」和「局域性」,後來,科學家用實驗證明了「量子糾纏」。
更後來,更證實了「量子糾纏」的應用,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電腦」⋯等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利益人類生活。
如今,「量子糾纏」已應用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鬼魅的超距作用」似有若無!

「鬼魅」之戰在世界政治、國際經濟、人性上,方興未艾!

黃振輝/2025.8.1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振輝的宇宙人生
285會員
76內容數
黃振輝的宇宙人生
2025/08/14
宇宙的路很寬、很大。它以光速前進,萬物就成為萬千的風景線。 「宇」是上下四方的容納; 「宙」即往古來今的震鑠,時光正四處在飛越。時空在瞬息之間挪移,生命自然廣袤得萬里無垠。 「廣」是東西向的寬坦; 「袤」即南北間的廣大,生命可以無限延伸。 生死是生命的交會,每一程都是美麗,即使跌倒了,那又何妨,爬起
Thumbnail
2025/08/14
宇宙的路很寬、很大。它以光速前進,萬物就成為萬千的風景線。 「宇」是上下四方的容納; 「宙」即往古來今的震鑠,時光正四處在飛越。時空在瞬息之間挪移,生命自然廣袤得萬里無垠。 「廣」是東西向的寬坦; 「袤」即南北間的廣大,生命可以無限延伸。 生死是生命的交會,每一程都是美麗,即使跌倒了,那又何妨,爬起
Thumbnail
2025/08/14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2024年統計,台美的貿易逆差是739億美元。根據台灣的統計並没有那麼多,是649億美元。 2024年台灣輸美貨物是1,114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的23.4%。台灣的貿易依賴度是23.4 %,數字相當大。台灣自美國進口為465億美元,占總進口的12%。 整理一下,台美貿易
Thumbnail
2025/08/14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2024年統計,台美的貿易逆差是739億美元。根據台灣的統計並没有那麼多,是649億美元。 2024年台灣輸美貨物是1,114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的23.4%。台灣的貿易依賴度是23.4 %,數字相當大。台灣自美國進口為465億美元,占總進口的12%。 整理一下,台美貿易
Thumbnail
2025/08/14
宇宙是無形的狀態,若要具體之時,有人就把它稱之為「天地」: 1.宇:就是地。 2.宙:就是天。 天與地始終合在一起,不能夠分開。其實,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常被稱為天,其實,它包含著地。宇宙是一切的主宰,天也一樣,等同於宇宙,因此,天也是主宰。 世人都崇拜天 天的稱呼有很多,因宗教的不同,稱呼就有所不
Thumbnail
2025/08/14
宇宙是無形的狀態,若要具體之時,有人就把它稱之為「天地」: 1.宇:就是地。 2.宙:就是天。 天與地始終合在一起,不能夠分開。其實,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常被稱為天,其實,它包含著地。宇宙是一切的主宰,天也一樣,等同於宇宙,因此,天也是主宰。 世人都崇拜天 天的稱呼有很多,因宗教的不同,稱呼就有所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鏡像的世界 在這個相互連結的宇宙中,我們所增加的任何事物,都會回歸到自己身上。 換句話說,我們連結著一個共享的雲端能量場,透過學習愛,我們便能獲悉一切生命問題的解答。 事實上,我們的內在工作好比累積銀行的存款,而這些資金的安排,都是由一個精微的能量場所決定。 以佛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鏡像的世界 在這個相互連結的宇宙中,我們所增加的任何事物,都會回歸到自己身上。 換句話說,我們連結著一個共享的雲端能量場,透過學習愛,我們便能獲悉一切生命問題的解答。 事實上,我們的內在工作好比累積銀行的存款,而這些資金的安排,都是由一個精微的能量場所決定。 以佛
Thumbnail
想像一道來自宇宙的光,照亮你的頭頂,擴散到全身,這道光很溫暖,你感到自己被宇宙愛著。 曾幾何時,我不再感受宇宙,我刻意與宇宙分離。談宇宙就是談天文科學,只有無知的小孩會相信自己可以了解宇宙。宇宙是浩瀚、神秘、超乎邏輯理解範圍的,我必須掌控生活,控制我的能力以及在職場的表現,我強烈抵抗任何不符合
Thumbnail
想像一道來自宇宙的光,照亮你的頭頂,擴散到全身,這道光很溫暖,你感到自己被宇宙愛著。 曾幾何時,我不再感受宇宙,我刻意與宇宙分離。談宇宙就是談天文科學,只有無知的小孩會相信自己可以了解宇宙。宇宙是浩瀚、神秘、超乎邏輯理解範圍的,我必須掌控生活,控制我的能力以及在職場的表現,我強烈抵抗任何不符合
Thumbnail
黑洞內部充滿量子糾錯碼,顯示黑洞是一台巨大的量子電腦;宇宙空間與時間是量子糾纏的量子資訊所編織而成的;物質世界是從高維的真實世界,透過黑洞裡的蟲洞,投影到我們的腦海裡,是真實世界的虛幻投影影像。 詳細內容: https://youtu.be/lXPjIc-aQQk
Thumbnail
黑洞內部充滿量子糾錯碼,顯示黑洞是一台巨大的量子電腦;宇宙空間與時間是量子糾纏的量子資訊所編織而成的;物質世界是從高維的真實世界,透過黑洞裡的蟲洞,投影到我們的腦海裡,是真實世界的虛幻投影影像。 詳細內容: https://youtu.be/lXPjIc-aQQk
Thumbnail
認識時間藍圖,只有個人的高級心智體能做到。時間無處不在,既在現實的殘酷裏,也在美好的天堂裏。時間有它的全息模樣,在各個時空中,時間有它自己的能量場。 比如現實的殘酷在時間中發生,現實的時間就攜帶殘酷的能量而存在於生活。現實的時間能量場就因爲殘酷,成爲負面的時間能量場。
Thumbnail
認識時間藍圖,只有個人的高級心智體能做到。時間無處不在,既在現實的殘酷裏,也在美好的天堂裏。時間有它的全息模樣,在各個時空中,時間有它自己的能量場。 比如現實的殘酷在時間中發生,現實的時間就攜帶殘酷的能量而存在於生活。現實的時間能量場就因爲殘酷,成爲負面的時間能量場。
Thumbnail
小宇宙 – 一個人自己的宇宙 大宇宙 – 質能時空宇宙 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是在指揮它? 還是在同意它? 一個人的宇宙 ,是他在沒有其它觀點的反對或混淆下,自己想要創造出來的宇宙。質能時空宇宙 ,是一個人為了與其它觀點持續往來而同意的宇宙。
Thumbnail
小宇宙 – 一個人自己的宇宙 大宇宙 – 質能時空宇宙 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是在指揮它? 還是在同意它? 一個人的宇宙 ,是他在沒有其它觀點的反對或混淆下,自己想要創造出來的宇宙。質能時空宇宙 ,是一個人為了與其它觀點持續往來而同意的宇宙。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宇宙能量和個人能量之間的關聯,以及思想和物質在能量系統中的作用。作者通過觀察能量的振動和密度來解釋了這種關聯,並強調了個人思維和感受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文章提出了一些心靈平衡和正能量傳播的想法,並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社交媒體資訊。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宇宙能量和個人能量之間的關聯,以及思想和物質在能量系統中的作用。作者通過觀察能量的振動和密度來解釋了這種關聯,並強調了個人思維和感受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文章提出了一些心靈平衡和正能量傳播的想法,並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社交媒體資訊。
Thumbnail
時間與意識的關係,人們常誤解時間是線性的,但其實它並非如此。這篇文章探討時間、意識與宇宙的本質,提出人們的理解方式是如何受到頭腦的限制,指出宇宙的本質是現在的,開始與結束都在當下的這個瞬間生滅。最後呼籲人們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也是一場遊戲,每個人所體驗的痛苦與快樂都是一種指引。
Thumbnail
時間與意識的關係,人們常誤解時間是線性的,但其實它並非如此。這篇文章探討時間、意識與宇宙的本質,提出人們的理解方式是如何受到頭腦的限制,指出宇宙的本質是現在的,開始與結束都在當下的這個瞬間生滅。最後呼籲人們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也是一場遊戲,每個人所體驗的痛苦與快樂都是一種指引。
Thumbnail
想明白人身多難得,不妨進來了解看看吧
Thumbnail
想明白人身多難得,不妨進來了解看看吧
Thumbnail
人的心念皆有能量,當你心念越正向能量更高,進而可以影響自己及他人,當你負面思考越多能量就越低,時時觀照自我心念正向思考。 意識的能量級別由振動頻率決定   科學早已揭示出,宇宙間萬物的本質是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轉變而運作。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明:物質的本質就是能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
Thumbnail
人的心念皆有能量,當你心念越正向能量更高,進而可以影響自己及他人,當你負面思考越多能量就越低,時時觀照自我心念正向思考。 意識的能量級別由振動頻率決定   科學早已揭示出,宇宙間萬物的本質是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轉變而運作。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明:物質的本質就是能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
Thumbnail
靈氣源自於宇宙間的生命能量,這裡的意思很簡單,我們身處的空間處處是能量,看的到的、看不到的,通通都是,因為我們也身處在這宇宙間啊!同理可證,我們自己本身就已經具備有使用靈氣的能力了。
Thumbnail
靈氣源自於宇宙間的生命能量,這裡的意思很簡單,我們身處的空間處處是能量,看的到的、看不到的,通通都是,因為我們也身處在這宇宙間啊!同理可證,我們自己本身就已經具備有使用靈氣的能力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