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的可塑性封面
前陣子書店看到排行版有這本書加上朋友推薦就去看了,封面設計的用類似細胞拼湊的元素,封面很吸引人。
原本很抗拒的書名,畢竟書封寫的神經感覺很像醫科會看的書,但翻開後文字意外的輕鬆有趣,在許多書中都有提及的睡眠、運動、彼此、正念思考都有提及,會根據相關案例用不同的方式去看。
記錄一下看到的實用可改善的發法:
這是一本基於神經科學的實用指南,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議,有效提升生活關係、並培養信仰自己事業的能力。你可以在任何年齡的行為做出改變——你對自己的想法和控制比你想要的還要大。
調節正負情緒:我們需要打破循環,大腦非常原始,它不是要讓你面臨威脅和危險的,他是設計讓你休息的、戰鬥或停止不動。如果你想恢復放鬆狀態,你的身體需要告訴大腦不要受到威脅。可以試試呼吸技巧。神經科學博士安德魯·胡伯曼博士稱之為“生理性嘆息”
生理性嘆息:短促地連續幾次(最好是用鼻子吸,如果做不到也可用嘴巴)。
閉氣一秒。用嘴巴長而緩慢呼吸。
思考語錄:
思想可以在你的大腦中創造新的路徑,加強或增強你對自己的信念。
將神經的可塑性基本元素,即:重複+注意力+刻意=持久的改變
覆蓋恐懼的發法:積少成多,這讓我想到《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Stutz提出的概念是「珍珠串」:「我就是那個把珍珠串上去的人」又或者跳入深水區,像搬到不同的地方自我破壞。
壓力練習:可嘗試冷水浴、冥想、慢吸及吐氣。掌握承擔訓練自己承受壓力,可提升自己對壓力的承受程度。將這些轉化為抗壓力。
正念冥想、冥想的靜坐性環境與支持的網絡密切相關。
調整自己的行為和信念,對失敗更加開放。將自己的認同與表象綁在一起,認同觀念讓自己無法真正成就。 成長行人格:學習是面對逆境的挑戰,相信自己可以從失敗和磨練中得到進步和成長。
另外要記住身分認同不等於表現,身分認同和表現不同。當可能遭遇失敗而不損害自己的身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