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立(4555)於2025年8月18日舉辦法說會,分享公司轉型策略與營運展望。氣立聚焦半導體、汽車、自動化與機器人及生技醫療四大產業,推動產品多元化與精密金屬製造,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4.22億元,毛利率提升至32.08%。泰國新廠將於Q3投產,預期拓展東協市場,並加速流量感測器與協作型機器人部件開發,強化競爭力。
會議摘要
一、公司簡介與轉型背景
台灣氣立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4555)成立於1986年,總部設於新北市泰山區,資本額7億元,員工約800人,2015年上市。過去兩年,受中國大陸市場內需疲軟及消費性電子產業低迷影響,氣立面臨營收下滑與營業虧損挑戰。為此,公司積極調整產品結構與客群,轉型聚焦四大產業:半導體設備、汽車、自動化與機器人及生技醫療,並透過新產品開發與生產優化提升毛利率。
主要營運基地包括:
- 新北泰山廠:氣動元件與新品研發核心。
- 上海松江廠:氣動元件生產基地。
- 浙江平湖廠:精密金屬製造,2021年設立,2025年上半年營收成長25%,毛利率從16%提升至23%。
- 泰國廠:預計2025年Q3投產,瞄準東協市場。
二、轉型策略與產品布局
氣立過去以氣動元件為主,佔合併營收65%,現逐步轉向多元化產品,包括流量感測器、電控元件及機器人配件,並強化浙江平湖廠的精密金屬製造能力。轉型策略聚焦以下方向:
- 產品多元化:
- 氣動元件:針對半導體設備需求,開發晶圓製程用氣壓缸及真空產生器,應用於濕製程與化學控制。
- 流量感測器:推出外夾式超音波流量計,無需破壞管路,適用於水、油及化學液體,廣泛應用於半導體、生技製藥及食品產業。2024年Q4首代產品出貨,2025年推出第二代及小型化產品。
- 電控元件:開發AI智慧能源管理器,整合物聯網技術,實現遠端監控與碳排放計算,提升工業節能效率。
- 機器人配件:研發仿生靈巧手(雙指/三指夾爪)及協作型機器人模組,應用於自動化與機器人產業,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
- 客群調整:
- 2023年,客戶以消費性電子為主(佔27%),2025年H1自動化產業增至15%,半導體設備從0%升至2%,汽車產業增至7%。
- 積極拓展半導體、生技醫療及化工產業客群,降低對消費性電子的依賴。
- 精密金屬製造:
- 浙江平湖廠專注汽車、農業機械、自動化設備及機器人部件,成為集團成長動能。2025年H1營收成長25%,毛利率達23%。
- 主要客戶包括大陸一線汽車品牌及激光設備龍頭,農業機械部件已出口美國。
三、財務表現
根據法說會投影片,氣立2025年Q2營收達4.22億元(新台幣,下同),年增8.76%,毛利率從2024年Q2的26.34%提升至32.08%,主要受惠於:
- 產品設計優化:簡化工序,降低材料與人工成本。
- 生產集中化:將氣動元件生產集中於上海松江廠,提升稼動率。
- 新品推廣:高毛利產品(如超音波流量計)占比提升。
營業淨利從2025年Q1的291.3萬元增至Q2的1994.8萬元,顯示轉型效益顯現。然而,受台幣升值影響,Q2業外匯兌損失2100萬元,導致稅後淨損120萬元,每股盈餘(EPS)為-0.13元。
研發費用維持營收6-8%,2025年Q2為7%,確保新品開發動能。管理與推銷費用分別為10.5%與9.8%,整體營業費用控制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