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咖啡館裡的插曲
週末回到鹿港,除了探望仍在康復中的母親外,也約了妹妹一同到星巴克吃早餐,想著讓她放鬆一下,畢竟這些月以來,她肩上承擔了不少照顧母親的壓力。
清晨的咖啡廳,陽光透過落地窗,輕柔地灑在沙發座上,那靜謐而舒適的氛圍,讓人好喜歡。
照片來源:Unsplash
就在我們點好餐點,準備享受這份優閒時光時,忽然傳來一聲咆哮:
「你們今天音樂是不是特別大聲?能不能小聲一點?這樣客人都不能看書了!」
聲音來自沙發區的一位中年女士。她衣著時髦,手裡拿著一本書,眉眼間卻充滿怒氣,看向櫃檯。雖然這聲咆哮有些讓人錯愕,但服務很好的櫃檯人員聽到後,馬上依著客人的要求,隨即將音樂調小。
隨著時間推進,客人漸漸多了起來,但仍不到嘈雜的地步。
沒想到,那位女士再度爆發:
「是我耳朵有問題嗎?你們是不是故意又把音樂聲音調大?想趕人走對吧!」
她說完便收拾東西準備離去。走到門口時又回頭瞪著櫃檯,怒斥:
「你為什麼一直看著我?是不是對我有意見?你把音樂聲音開大,不就是要趕我走嗎?服務真的有夠差勁。」
說完隨即轉身離去,現場客人都面面相覷。
我原本以為這樣戲劇化的場景只會出現在大城市,卻沒想到在純樸的小鎮也能遇見。
咆哮背後的心理學
這場看似鬧劇的事件,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或許不只是「音樂太大聲」這麼簡單。其背後有可能代表的是:
- 壓力—脆弱模型(diathesis-stress model):當生活壓力超過承受範圍時,即便只是咖啡館裡的背景音樂,也可能被放大為難以忍受的威脅。
- 敵意歸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 bias):她將音樂聲解讀成「店員在針對我」,而非單純的音響設定。這種認知模式讓人習慣把中性事件視為惡意。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一旦認定自己被針對,就會把後續的細節(音量、店員的眼神)都當作「證據」,更加深自己的憤怒。
- 低挫折容忍(Low frustration tolerance, LFT):對於不如意的忍受力不足,使小事也能引爆強烈情緒。
或許,這位女士真正抗衡的並不是音樂,而是心底那些長期積累、無處釋放的壓力。
我的場邊感受
這段小小的插曲,留給我的除了驚訝,還多了份提醒:
人心深處的聲音,往往比外界來得更吵雜,只是人們太常誤認為這是外界帶來的紛擾。
情緒是人們表達壓力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但它往往只讓旁人記住你的情緒,而不知道背後的原因。
事後回想整件事的經過,我反而會以「理解,比評斷更適當」的想法來看待整件事的發生。或許在未來某個時刻,我們也可能成為那個失去平衡的人,只是爆發的場合不同罷了。
但理解,不代表縱容。只是提醒自己,每個人都可能背負著連自己都看不見的重量。學習將他人反應,視為一種「情緒訊號」而非單純的挑釁,也許就能在混亂中保有一份冷靜與善意。
如果下次你也在公共場合遇到類似的情景,你會怎麼看待這樣的情緒爆發呢?
在此一併感謝以下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