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的愛是別離。
陪伴元元走過每個階段,我總會想起這句話。
第一次看著她小小的身體、背著大大的書包,牽著老師的手走進教室,我心裡比她還緊張。想要追上去再多抱抱她,想在窗外多看看她,卻只能狠下心放手。因為我們都知道,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要讓他有力量往前走。
\
其實,孩子和大人都在同一場成長裡。
孩子在學習怎麼獨立,我們則在學習怎麼放手。孩子或許在校門口哭一哭,進去就玩瘋了,下課還嚷嚷著說不要回家;大人則要學會把那份空落落帶回日常,繼續裝作若無其事。只是我們心裡清楚,那份牽掛從來沒有減少。
所以當書裡一開頭寫下:「媽媽,我去上學的時候,你有哭嗎?」我立刻被擊中。因為那就是孩子會真的問出口的話,這個問題其實也是種尋求同理。
我還記得元元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放學都會問我:「媽媽,你有哭嗎?你有想我嗎?」我笑著說:「有喔,媽媽也有偷偷哭著想你,上班還一直偷看你的照片。」她也笑著回應:「我也是。」好像這樣,我們就能彼此安慰。
《我去上學的時候》這本繪本,它並不是單向的安撫,不是只告訴孩子「要勇敢」。相反地,它承認了孩子和大人之間的心意是互相的。孩子會想媽媽,媽媽也會想孩子。想念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愛的證明。
書裡用孩子的角度來敘述,像是孩子在安慰媽媽:「我知道你也會想哭。」但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因為在分離裡,不只是大人需要勇氣,孩子也一樣需要給自己力量。這份「互相安慰」的感覺,或許正是這本繪本最動人的地方。因為我們大人也是,在日常裡不斷告訴自己:再忍耐一下,就能再見到孩子。

「媽媽,我去上學的時候,你有哭嗎?」
孩子一邊問,一邊自己抹去眼角的眼淚。沒有大哭大鬧,只是靜靜捕捉到「眼淚被自己擦掉」的瞬間。脆弱與勇敢同時存在,也像在探問:媽媽,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其實很想哭?

我們的心,連著一條剪不斷的線。
那條線細到快看不見,卻正因為如此,才像極了真實的想念:無形,卻不斷。媽媽忙著工作,孩子在另一端凝望,好像只要線還在,就能聽見彼此的心跳。

白天努力上班、上課都不容易,可一到家,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陪在一起。孩子要的不是完美的安排,而是「你在這裡」的安心。這份陪伴,也是我們重新獲得力量的來源。

這一頁把分離時的牽掛畫得很真實:大人努力在生活裡前行,心裡卻一直裝著孩子;孩子雖然往前走,仍依偎在媽媽的世界裡。

第一次上課時,給孩子一個屬於「家」的小物件,成了他勇敢的支撐。畫裡是一張和媽媽的合照,看似普通,卻像一個隨身帶著走的祕密力量。孩子的勇敢背後,總有一份想念在守護。

再見,就是還會再見。
這一幕沒有戲劇化的淚水,只有安靜的日常。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華麗的承諾,而是那句最簡單的保證:再見不是結束,是我們努力勇敢後,必然總會再見面的信念。

「所有的想念,都會變成見面時的快樂。」
分離與重逢不是誰獨有的經驗,而是每個人都會走過的日常。這一句話把全書收回生活裡:幸福有時候不需要太多裝飾,能並肩走在一起,就是最樸素、最踏實的愛。
這本書不只寫給孩子,也寫給我們。孩子和大人都要學著轉身,在一次次日常的分離裡找到力量。
因為「再見」不是結束,而是下一次再見的承諾。這段短短的分開,讓我們都暫時勇敢一回;而我們心裡也明白,只要家人在,家就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