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史賓諾莎診療室》|當醫學遇上哲學,死亡也可以是一種溫柔
不是每個人都能選擇怎麼死,更少人能選擇怎麼好好活。
當技術無法給出解方,當死亡是無可避免的日常,我們能否在有限的日子裡,留下一點選擇的餘地?
⸻

▍醫療,不只是技術的堆疊
這本小說沒有常見的醫療推理或奇蹟式救援,更像是一則關於倫理的提問:「在醫學之上,我們究竟在照顧什麼?」
主角雄町哲郎原是擁有高超內視鏡技術的大學醫師,卻選擇離開地位與資源,轉而投入京都一間小醫院,面對人的痛苦與選擇。他與病人共處、共問:「如果你被預告死亡,你想怎麼過完它?」
這部作品對「死亡」的描寫並不讓人感到恐懼,這與雄町醫生的倫理觀與溫柔態度密切相關。他曾對罹癌的病人說:
「不必勉強,也不能操之過急。前往另一個世界的路,基本上是單行道。太急著走,也太可惜了。」
⸻

▍關於史賓諾莎
雄町醫師喜歡史賓諾莎——十七世紀的哲學家。史賓諾莎拒絕教授職位,只為保有思考的自由,選擇靠研磨鏡片維生。
醫師對外甥說:「史賓諾莎不像但丁怨懟、也不像尼采諷刺,而是始終維持理性與靜謐。有時候,他的某一句話會剛好回答我心裡的疑問。」
小說中不斷提出問題:「老去」與「病危」是否就是不幸?什麼又是「幸福地活著」?
這些問題讓「死亡」成為一種日常中的哲學練習,也實踐了史賓諾莎思想的核心:「自由不是擁有選項,而是理解必然並在其中找到平靜。」
⸻

▍京都風景與點心,是日常的慰藉
小說裡,京都的四季、午後光線與甜點穿插其間,形成一種溫柔的節奏。
雄町醫生說:「這世上有三種非嚐不可的美食。矢來餅、阿闍梨餅、長五郎餅。」
這些看似輕描淡寫的日常,卻讓人在療程與陪伴的過程中,有喘息與回味的空間。提醒我們:照顧的對象不是病,而是整體的人——包括他們的習慣、味覺、羞怯與懷念。
⸻

▍不急著活、也不急著死
作者夏川草介的文風清淡溫暖,讀來平靜,經常在某個段落讓人停頓深思,沒有刻意的感傷,呈現出一種可能性:死亡,不必絕望。
書頁闔上的時候,留下了溫暖而靜默的影響——我們可以不急著活、也不必急著死,我們可以選擇去理解,去問:「這樣的結束,會不會也是一種活法?」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親自協助母親離開人世的作者畢柳鶯醫師說:「死亡的過程也是醫療的一部分。」
醫療的未來,不是更快的機器或更準的數據,而是思考何謂人的幸福,視「善終」為一種醫療行為。
不冀求控制命運的權力,在有限中,研磨出一種可以看見人的清明之光。
據說史賓諾莎研磨出來的鏡片,通透明亮,完美無缺。
◍ 作者|夏川草介
◍ 出版|悅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