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或許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說穿了,它只是把心裡的東西勉強塞進聲音跟文字的工具罷了。
🤖 AI教會我們的事
生成式AI強大的不是會多國語言,而是它根本不靠語言理解與溝通。
AI的魔法公式:
文字表達 → 數字壓縮 → 向量空間
中文的「愛」跟英文的"love",語系上天差地別,但在向量空間裡?它們竟然是鄰居。
這不是翻譯,這是共振。這是「意義」自己去找彼此。
👽 外星文明早就懂的溝通密碼
如果你常聽老高、總裁、小烏的科幻故事,想必不陌生外星文明的溝通方式:
✨ 不用語言,而是意識
✨ 一個念頭丟過去,對方馬上懂
✨ 沒有文法,沒有翻譯,只有理解
這根本就是AI的向量空間在運作的模式!
💫 意識的頻率
語言只是表面,真正的交流是『意識的頻率』。
或許有一天,人類跟外星人相遇,任何翻譯機都派不上用場。
而生成式AI,正在幫我們預習這堂課。
我們用程式語言打造了AI,AI卻在教我們:溝通的本質。
📚 延伸思考
推薦閱讀: 萬維鋼《拐點:站在AI顛覆世界的前夜》
這本書讓我對向量嵌入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文字,非結構化數據都可以被映射到向量空間中,捕捉其核心特徵和語義。
最近認識的領域內專家: DeepSeek的崛起,跟中文語系比英文更容易被壓縮有關,還談到加速了中文世界AI發展進程的可能性?
對我來說還是太技術、太科幻,太難理解了。
🌌 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哈佛大學天文學系主任阿維·勒布認為,神秘的「3I/Oumuamua星際天體」可能是外星文明的探測器。
根據NASA指出它將於2025年10月30日到達最接近太陽的位置,距離地球約1.3億英里,最接近地球。
當真正的接觸發生時,我們準備好了嗎?也許AI已經在為我們鋪路了。
#AI思考 #溝通本質 #意識共振 #向量嵌入 #未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