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相關應用軟體普及下,各家公司開始利用自身資料來訓練AI模型,以及各大 CSP 廠商不斷推出 AI 新功能,企業的儲存需求正不斷上升,筆者認為 Pure Storage 的主要產品及相關解決方案將在未來企業儲存需求大增的情況下持續受益。看完這篇文章,你將可以理解以下:
產業背景介紹
Pure Storage 公司
Pure Storage 公司財務狀況
Pure Storage 公司估值
產業背景介紹
隨著 AI 模型的應用場景日益廣泛(如智慧機器人、自動駕駛等),對資料儲存的需求持續攀升。根據 IDC 最新估算,目前雲端服務領導廠商所存放的資料中,有高達 89% 仍儲存在傳統硬碟,而全球資料總量已達約 160 Zettabyte(1 Zettabyte = 10 億 TB)(圖一),而在以雲端作為主要儲存方式的企業中,約 61% 預期未來三年內其雲端儲存需求將成長逾一倍。此外,Research Nester 預測未來十年間,全球資料儲存市場規模將以 約 10.5% 的年複合成長率 擴張,至 1,795 億美元。雖然不同研究機構的估算數字存在差異,但整體趨勢一致:隨著數據生成與應用需求加速,全球對資料儲存的需求將持續大幅增長。

圖一、全球資料量
資料來源:IDC's Data Age 2025 study
近期最能體現資料儲存需求急遽上升的案例,便是以 吉卜力風格生成圖片及廣受歡迎的 Nano Banana 等 AI 影像生成應用。AI 繪圖主要依賴生成式模型,而其核心能力來自於龐大的訓練過程,必須倚靠涵蓋多種風格、題材與解析度的海量圖片數據集。模型透過持續學習這些資料,逐步掌握生成新圖像的能力。
相較於文字檔案通常僅有數十 KB 至數 MB,圖片檔案的大小往往可達數百 KB 至數十 MB;若進一步應用至影片生成(如先前的 Sora 模型),則需要更大規模的影片資料進行訓練,而影片檔案的容量往往是圖片的數十倍。隨著未來各類圖像與影片生成應用持續推陳出新,資料儲存需求勢必呈現倍數增長。
此外,在 2025 年 9 月 3 日 Citi Global Technology, Media & Telecom Conference 中,全球硬碟製造龍頭 Seagate (STX) 提到,公司觀察到不僅僅是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CSPs),許多傳統大型企業也因自建 AI 模型的需求,必須長期保留更多原始資料,以便進行反覆訓練或持續微調。這一趨勢將進一步推升整體資料儲存需求。
因此在整體 AI 功能推陳出新的動力下,筆者認為 Pure Storage 的主要產品及相關解決方案將在未來企業儲存需求大增的情況下持續受益。
Pure Storage 公司介紹
Pure Storage, Inc.(PSTG)成立於2009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是一家專注於全快閃儲存(All-Flash Storage)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公司以軟體驅動的架構為核心,提供企業級資料儲存、管理與保護平台。
主要硬體產品:
- 全快閃儲存陣列 (All-Flash Arrays)
這是一套 企業級資料儲存系統,採用 模組化的 Flash 模組(DirectFlash Modules, DFM) 作為核心設計,不同於單純使用商用 SSD 或傳統硬碟(HDD)作為儲存媒介。
全快閃儲存陣列與傳統基於 SSD 的競爭產品最大差異,來自於其底層的 作業系統架構 — DirectFlash。DirectFlash 的設計能有效提升兩大關鍵效能:
- 存取讀取 (I/O)效率提升
在傳統 SSD 架構中,資料必須經過內建的 Flash Translation Layer (FTL),將電腦或伺服器所使用的邏輯資料格式轉換成 NAND Flash 可以理解並存取的物理位址。由於每顆 SSD 都有其獨立的 FTL,等於系統同時存在多個「翻譯員」,不僅增加處理負擔,也可能導致額外的延遲。
Pure Storage 所採用的 DirectFlash 架構,則是以自家的軟體堆疊直接取代 SSD 內部的 FTL,透過 統一的軟體層集中管理所有 NAND Flash。這樣的設計消除了重複的轉換邏輯,縮短了 I/O 路徑,大幅降低延遲並提升整體效率。
- 延長 Nand Flash 壽命
NAND Flash 本身存在使用壽命限制,每個記憶單元能承受的擦寫(Program/Erase, P/E)次數有限,隨著資料反覆刪除與重寫,最終會導致元件損耗。雖然 Pure Storage 無法改變 NAND Flash 的物理特性,但透過 DirectFlash 架構,系統能更精準地控制寫入作業,並結合 重複資料刪除與壓縮技術,有效減少實際寫入 NAND 的資料量,進而降低寫放大效應,延長整體系統的使用壽命。


圖二、全快閃儲存陣列
資料來源: Pure storage 官網
主要軟體產品:
- Pure1®
Pure Storage 的 Pure1 平台能即時監控客戶所有部署的 Pure 系統狀態,包括效能、容量與健康指標。透過內建的 AI/ML 分析模型,Pure1 可預測未來的儲存用量與效能需求,並在容量可能不足時提前提醒,提供擴充建議。同時,系統亦能針對資源調度提出最佳化建議,例如指出哪些工作負載可能需要額外的儲存空間,以及哪些區域的容量可被釋放,以提升整體運作效率。
- Pure Fusion™
Pure Storage 的 Pure Fusion 平台,能將企業內部所有 Pure 設備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統一的「雲端儲存池」。開發者或應用程式可透過 API 或自助服務介面即時取得所需的儲存資源,讓企業內部的 Pure Storage 設備能像公有雲一樣,提供 自動化與自助化的儲存服務,大幅提升彈性與使用效率。
訂閱制方案:
- Evergreen 系列
Pure Storage 以 Evergreen//One 訂閱模式(Storage-as-a-Service, STaaS)提供客戶服務。透過按月或按年付費,客戶可持續使用最新的儲存硬體與軟體,而無需自行更換設備。當資料量出現波動時,客戶能依實際需求即時調整訂閱容量:在需求增加時快速擴充,需求下降時則可降低用量與成本,實現與公有雲相似的彈性計費模式。
Pure Storage 公司財務狀況
Pure Storage 的產品毛利率長期維持在 約 70%。公司透過持續的 產品迭代與改良、與供應商議價,以及市場採用率提升,顯著增強獲利能力(圖四)。在 2023 財務年度,公司稅後淨利及 EBITDA Margin 由虧轉盈;稅後淨利在 2024 和 2025 財務年度均保持 超過 7%,而 EBITDA Margin 在過去 12 個月達 4.2%。
此外,公司每股盈餘(EPS)呈現快速成長,從 2020 財務年度的 0.26 美元增至 2025 財務年度的 1.70 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 37%,反映其在毛利率穩健與市場拓展雙重驅動下的盈利改善趨勢。
註:Pure Storage 的財務年度為 2 月至隔年 1 月,例如: 2025 財務年度為西元 2024 年 2 月至 2025 年 1 月。



圖三、獲利三率及 EPS (Non-GAAP)
資料來源:CapitalIQ
公司管理階層表示,目前約 62% 的 Fortune 500 企業正在使用 Pure Storage 的產品。其中,雲端服務供應商(CSP)Meta 已開始導入 Pure 系統,初期部署規模約 1–2 Exabytes(約 1–2 百萬 TB)。Meta 將透過 Pure Storage 的設計方案,自行從供應商取得 NAND Flash,並使用 Pure 的軟體進行管理,Pure 主要以 授權與軟體收入(royalty/software revenue) 收費。管理階層預期,該模式下毛利率可達 90%以上。
此外,多家其他 Hyperscaler 目前也在進行 Pure Storage 產品測試,積極推動全快閃儲存的導入。Meta 的成功部署進一步證明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並促使管理階層預期其他 Hyperscaler 專案將加速推進。
Pure Storage 公司估值
目前 EV/過去 12 個月 EBITDA 已達歷史高點 91.18 倍(過去三年平均為 49.95 倍),而 EV/未來 12 個月 EBITDA 為 28.21 倍(過去三年平均 19.63 倍)。相比歷史水準,EV/未來 12 個月 EBITDA 並未顯著高於平均值,顯示資本市場對公司 未來獲利成長與盈利能力抱有高度期待。
然而,考量 EV/過去 12 個月 EBITDA 處於歷史交易倍數上緣,當前股價仍偏高,顯示並不便宜。綜合產業長期成長趨勢、Pure Storage 的產品特性及競爭優勢,在未出現重大不利因素下,若股價出現回落,將可能提供 中長期布局的良好機會。


圖四、EV/過去12個月EBITDA、EV/未來12個月EBITDA
資料來源:Capital IQ
投資警語|Disclaimer
本部落格內容僅為本人之投資紀錄與心得分享,非任何形式之投資建議。所有文章所提及之個股、產業、資產配置等,均為本人基於自身研究與風險承擔能力所做之操作,僅供參考。 投資市場變化快速,請務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審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度,並獨立判斷。
本報告內容為作者根據公開資訊、公司公告及產業研究自行撰寫,僅供參考用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引用、節錄或重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