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城市發展的討論裡,「交通樞紐」往往只被看作是運輸節點,像一個巨大機器裡的齒輪,負責輸送人與物流。然而,城市中的交通樞紐除了其基本功能,更是人流、資訊、文化與智慧的聚散地。它所承載的,是都市核心裡最鮮活的人文動力。本文透過倫敦的 St Pancras 與 Camden,重新理解交通樞紐的文化角色,探索城市如何在人流與文化交織中展現生命力。
走進 St Pancras 車站,對很多遊客而言,或許只有歐洲之星Eurostar在倫敦的總站,更多的只會聯想到隔壁 King’s Cross 的 Harry Potter 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然而真正的 St Pancras,卻是一個既承載歷史又擔當英國與世界接軌的門戶。St Pancras連接著英倫與歐陸,高速火車只需數小時便能把人帶往英倫海峽對岸的比利時布魯塞爾和法國巴黎,它不僅是地理上的起點與終點,更是一個文化交融、思想激盪的場域。
若 St Pancras 是城市的門戶,那麼 Camden 則是城市的聲音。與St Pancras相鄰的 Camden,自 1960 年代去工業化的大環境下,被年輕人、文化工作者紛紛進駐,讓Camden成為英國次文化的搖籃,由龐克、搖滾到哥德,無不是反叛、不妥協思想的象徵。1990 年代以後,隨著英倫音樂全球化,Camden 的反叛精神逐漸成為全球文化的標誌,Blur、Oasis 等樂隊,皆誕生於其街頭酒吧與地下舞台。
St Pancras 的「大門」角色,與 Camden 的「聲音」力量,兩者交織,讓這一區域同時是歐洲的出入口,也是文化能量的源頭。讓我們試試回到熟悉的幾個城市,細看這些看似雜亂、趕不上時代的區域,就會不難發現,城市交通樞紐作為物流節點,與文化智慧聚散地的例子,絕非只有倫敦專美。
東京的澀谷,是私鐵、地鐵和JR的匯點,是街頭時尚、青年次文化、音樂與表演藝術的集合與擴散地,著名的十字路口與周邊商圈,成為全球媒體拍攝與文化觀察的地標,孕育了如:Shibuya style 澀谷文化及Harajuku style原宿文化的街頭藝術;台北的西門町是台北捷運板南線與環狀線的換乘站,是台灣青年文化、次文化與流行音樂的重要聚集地。筆者到訪台北,總喜歡逛逛交通便利的西門町,加上小型商店和獨立書店林立,彷彿是訪台必到的文化朝聖地;至於香港的旺角,是鐵路和巴士於九龍核心的交通匯點,除了彌敦道,西洋菜街和通菜街更是孕育草根創意與流行文化的重要場域。雖然旺角地區常被視為「擁擠與雜亂」,但正是這種雜亂與人流,才能成為《古惑仔》系列、《旺角卡門》、《旺角黑夜》電影的經典場景。
不論是旺角還是西門町,在城市治理者眼中,往往是不起眼甚至混亂的角落,然而,它們卻是實實在在的次文化與草根創意滋養的土壤。它們與交通樞紐緊緊相扣,吸納著不同的族群、聲音與想像,再推送到更廣闊的都市核心,甚至走向全球舞台。從St Pancras走到Camden,沉醉於澀谷的街頭,浪蕩於西門町和旺角的角落,筆者愈來愈確信,交通樞紐的意義,不僅僅是連接地理的斤節點,而是推動文化流動的引擎。
當城市治理者只以效率為導向管理,只追求更快和更順暢時,那種從草根滋長的文化能量,便會在無聲無息中被削弱、消減直到消失。St Pancras 與 Camden提醒我們:那些看似雜亂的街頭、那些被視為陳舊的建築,其實承載著城市最真實的生命力。城市之所以鮮活,不在於規劃的精密,而在於那些未被定義的喧囂與流動——它們讓城市不只是存在,而是被世界感知和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