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的美感與被遺忘的社群: King's Cross 的再生樣板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那天午後,我坐在 Granary Square 的階梯邊,看著水面閃閃發亮。孩子們在噴泉間奔跑,遊客拍著照片,咖啡店外圍坐滿了人。陽光正好,微風也恰到好處——這一切似乎完美無瑕。但這恰恰讓我感到一種輕微的失重感,彷彿被安置在一個過於完美的樣板空間裡。

 


King’s Cross,曾經是倫敦北部最具工業氣息的腹地,煤氣庫、貨倉、鐵路交匯點,這裡曾是煤與鐵的世界,也是工人階級與移民的生活場域。但如今,這一切都被一場名為「再生」的工程重新包裝了。

 

一場「再生」的樣板

King’s Cross 的轉型,被視為倫敦城市再生的代表性案例。2000 年以後,大規模的重建計畫啟動,超過 60 棟歷史建築被保留與翻新,大片土地被重新定義。Granary Square 的水池與光影成為了網紅背景,Coal Drops Yard 保留了老貨倉的骨架,卻變成了高端購物空間。學生宿舍、辦公樓、精品店、咖啡館,規劃得像模型一樣整齊。

 

這裡的「美感」是設計出來的——舊磚與鋼架得以保留,但生活的溫度與聲音,卻不見了。一個地方變得更漂亮,有時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消音」。生活的喧嘩被消音了,社群的雜亂被消音了。留下的,彷彿只是一種可供觀看、可供拍照的城市標本。

 

空洞的美感——誰的「公共空間」?

Granary Square 被稱為「倫敦新公共空間」,但實際上,它是私人擁有的公共空間(Privately-Owned Public Space, POPS)。這些空間看似開放,卻有著隱形的規則與控制:不能隨意擺攤、不能舉辦抗議,甚至保安可以以「擾亂秩序」為由請你離開。

這是一種新的城市邏輯:空間對你開放,但只限於你是一名消費者。你可以拍照、打卡、喝咖啡、無現金交易,但你不能太「日常地」存在其中。

 

這樣的空間治理不只出現在倫敦。在香港太古坊,商業空間被重新定義為「社區藝術平台」;在台北的華山與松山文創園區,歷史場域變成了展覽與市集的舞台,社區的日常逐漸被排除在外。


 

這些例子彷彿都傳遞著相似的訊息:只有能賣出好價錢的藝術品才被視為「文化」,而喧鬧街區裡的雜貨店、蔬果攤、巷弄間的街坊交流,則被排除在所謂美學與再生的想像之外。當城市「再生」只是形式上的美化,而非生活的延續,那麼它也許只是空間治理的粉飾。

 

數位資本的介入:Google London 的寓言

在 King’s Cross 的轉型裡,科技資本的身影尤其顯眼。Google 的新總部正在這裡興建,被稱為「地球之蓋」(The Landscraper)——一座比摩天大樓還要佔地更廣的橫向建築。

 


但這些總部不只是空間的佔據,更象徵著治理邏輯的轉移:數據、監控與雲端運算,正取代煤與鐵曾經的邏輯與節奏。從搬運工人到資料工程師,從裝卸貨物到管理城市的演算法,城市的核心從勞動轉向運算、從手工轉向雲端。這不只是產業的轉型,而是資源分配與決策權力的全面位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這樣的景象並不罕見。東京灣岸的品川、竹芝,是智慧城市的新典範;首爾的零碳城市計畫裡,科技資本與城市治理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未來城市,其實就是數位資本的城市。


 

城市的轉身,誰被留下?

King’s Cross 的再生工程,被媒體、政府與企業視為「成功典範」。但走在這片光影精緻的新城區,卻總讓人浮現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只看到了空間的翻新,卻無視了社群的延續?

 

舊的煤氣庫還在,但那些曾經居住在此的家庭呢?據報導,許多原來的居民早已因租金高漲與開發排擠而遷離。新的廣場很美,但生活的紋理與記憶,還能回得來嗎?科技資本的進駐,催生了快速、簡便的未來想像,但卻驅散了需要時間醞釀的聲音文化與生活美感。

 

是城市的「美感」,還是「空洞」?

城市的再生,原意是讓生活變得更好。但如果所謂「更好」只關乎建築的翻新與品牌的進駐,而沒有留住人的故事、日常的呼吸,那麼它就只是「樣板再生」。

 

在城市變得越來越乾淨、越來越完美之際,我們也許更應該學會辨認:這份「美感」,是否掩蓋了真實生活的空洞。大概要平衡再生與生活,需要的不只是資本,更多的是人文關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雨林教室
6會員
59內容數
「雨林教室」是一座以文字編織的小小雨林,承載我對理想學習與書寫生活的嚮往。身為教學者、書寫者與生活觀察者,這片沙龍是我栽種思想、記錄人間溫度和傾聽自然節奏的天地,好比熱帶雨林,多元包容而生機處處。 願這空間,能成為你我在紛亂世界中歇腳的所在:讓文字為我們留住片刻清明;讓閱讀成為我們重新出發的步伐。
雨林教室的其他內容
2025/08/09
本文探討倫敦北部軸線(King’s Cross、St Pancras、Camden 和 Euston)的都市再生議題,比較各地區的發展模式與居民生活之變遷,並以倫敦為例,反思全球化城市發展中,資本介入、觀光化與居民權益之間的張力。
Thumbnail
2025/08/09
本文探討倫敦北部軸線(King’s Cross、St Pancras、Camden 和 Euston)的都市再生議題,比較各地區的發展模式與居民生活之變遷,並以倫敦為例,反思全球化城市發展中,資本介入、觀光化與居民權益之間的張力。
Thumbnail
2025/07/25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開工引發爭議,本文探討其環境衝擊、跨境水權問題及媒體報導偏見。批評工程缺乏透明度,忽視下游國家及生態環境的風險,呼籲大眾保有質疑能力,勿輕信官方宣傳,思考真正的永續發展。
Thumbnail
2025/07/25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開工引發爭議,本文探討其環境衝擊、跨境水權問題及媒體報導偏見。批評工程缺乏透明度,忽視下游國家及生態環境的風險,呼籲大眾保有質疑能力,勿輕信官方宣傳,思考真正的永續發展。
Thumbnail
2025/07/12
近日有關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預測引發旅遊熱議,卻也提醒我們:自然災害不只關乎風險,更反映出人與土地之間的文化與社會關係。從日本、台灣到菲律賓,與災共存的生活節奏早已深植於日常。真正的防災不單靠科技預警,更仰賴社群韌性與對大自然的理解與謙卑。我們都活在變動的大地上,學會共處,是每個現代人該修的功課。
Thumbnail
2025/07/12
近日有關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預測引發旅遊熱議,卻也提醒我們:自然災害不只關乎風險,更反映出人與土地之間的文化與社會關係。從日本、台灣到菲律賓,與災共存的生活節奏早已深植於日常。真正的防災不單靠科技預警,更仰賴社群韌性與對大自然的理解與謙卑。我們都活在變動的大地上,學會共處,是每個現代人該修的功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英國很大,不同的地區,城市、水質、社區建設、治安等等都不一樣。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繁華與便利,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恬靜與安穩。 英國環境普通都美麗,可以處處都看見花草樹木,住宅也有花園,建築與自然平衡。
Thumbnail
英國很大,不同的地區,城市、水質、社區建設、治安等等都不一樣。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繁華與便利,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恬靜與安穩。 英國環境普通都美麗,可以處處都看見花草樹木,住宅也有花園,建築與自然平衡。
Thumbnail
巴黎也幾乎成為時尚的代名詞,筆直的香榭麗舍大道從羅浮宮、杜樂麗花園、協和廣場一路延伸至底端的凱旋門,沿路的街景如同放大版的表參道,一整排林蔭樹旁是一間間精品名店、戲院、餐廳,讓人情不自禁裝模作樣的在香榭大道走台步拍起照來。
Thumbnail
巴黎也幾乎成為時尚的代名詞,筆直的香榭麗舍大道從羅浮宮、杜樂麗花園、協和廣場一路延伸至底端的凱旋門,沿路的街景如同放大版的表參道,一整排林蔭樹旁是一間間精品名店、戲院、餐廳,讓人情不自禁裝模作樣的在香榭大道走台步拍起照來。
Thumbnail
城市可以「是」怎樣?可以「變成」怎樣? 騎車、開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各有不同風景,這也是現代性所帶來的視覺景觀變化。但在此之前,我們都是步行者。尤其當我們閒散漫步時,將看到生活日常習焉未察的驚喜。也就是尋求『再魅』......
Thumbnail
城市可以「是」怎樣?可以「變成」怎樣? 騎車、開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各有不同風景,這也是現代性所帶來的視覺景觀變化。但在此之前,我們都是步行者。尤其當我們閒散漫步時,將看到生活日常習焉未察的驚喜。也就是尋求『再魅』......
Thumbnail
Day 7-5 在倫敦旅行的日子,最讓我懷念的除了美麗的風景、古老的建築、街道、美食之外,地鐵居然悄悄佔據了我旅遊回憶的一部分。 有的地鐵站不知道在地底到底挖了幾層,深不可測的恐怖。 有的地鐵站是熱門景點的出入口,永遠是人擠人的狀態。 有的地鐵站出口會擺了許多的鮮花,對於兩手空空準備
Thumbnail
Day 7-5 在倫敦旅行的日子,最讓我懷念的除了美麗的風景、古老的建築、街道、美食之外,地鐵居然悄悄佔據了我旅遊回憶的一部分。 有的地鐵站不知道在地底到底挖了幾層,深不可測的恐怖。 有的地鐵站是熱門景點的出入口,永遠是人擠人的狀態。 有的地鐵站出口會擺了許多的鮮花,對於兩手空空準備
Thumbnail
聽說聖保羅大教堂附近的One Change 購物商場頂樓有很好的視野可以俯瞰整個大教堂,還有教堂附近充滿現代感或藝術感的摩天大樓。 我們興沖沖的來到購物商場準備搭乘電梯,沒想到服務人員卻告訴我們電梯壞了。 A計畫執行失敗,就只剩下B計畫 B計畫也不是多麼偉大的計畫,就是選一家餐廳吃頓午餐吧!
Thumbnail
聽說聖保羅大教堂附近的One Change 購物商場頂樓有很好的視野可以俯瞰整個大教堂,還有教堂附近充滿現代感或藝術感的摩天大樓。 我們興沖沖的來到購物商場準備搭乘電梯,沒想到服務人員卻告訴我們電梯壞了。 A計畫執行失敗,就只剩下B計畫 B計畫也不是多麼偉大的計畫,就是選一家餐廳吃頓午餐吧!
Thumbnail
Grand Central Station 格蘭中央車站
Thumbnail
Grand Central Station 格蘭中央車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