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參加了一場線上演講。因為屬於非公開活動,所以在 YouTube 上看不到。這場演講是朋友的訪談分享,內容來自她過去 五百天 的真實經歷——挑戰、轉折與重生。聽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一股強烈的震撼與動力。
她是一位女性,原本住在中國大陸,後來到美國發展,最後回到台灣。過去,她代理的品牌,用三年半的時間,將事業做到累積超過一百萬美金的收入,是一位 Entrepreneur 創業家。
我第一次聽到她的故事是在 2020 年 6 月 12 日的一場線上培訓。當時,她的能量滿滿,分享充滿力量,我從她的經歷中得到一個深刻體悟:定位決定付出,定位決定地位。然而,自那之後就沒有再聽到她的分享,直到昨天(2025 年 8 月 19 日),我才透過朋友的邀請,再次聽到她的聲音——而這次的故事,完全不同於過去。
2024 年 1 月,她被診斷出「橫貫性脊椎炎」。發病前五天,她還一切正常,但因脊椎劇痛住院。短短五天後,她全身癱瘓,脖子以下無法自理。
這個打擊讓她一度不想活下去,無法接受突如其來的改變。幸好,她的丈夫展現了極大的智慧與耐心,不斷給予信心、能量與鼓勵,並全心照顧她。
她也感恩自己過去經營事業,建立了被動收入,才能支撐起這場漫長而昂貴的療程。這 五百天 的醫療與復健費用高達 五百萬台幣,光是看護費一天就要 100 美金,一個月就是 3,000 美金(約 9 萬台幣)。如果沒有財務基礎,根本無法負擔。
她的兩個孩子在這段期間變得更加成熟,而她自己則積極復健,秉持著一個信念:傷心一天,就少復健一天。生活變得簡單——吃飯、睡覺、復健——全心面對每一天的挑戰。
我在演講後段看到她復健的影片,心中湧起巨大的震撼。我開始想,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或發生在我所愛的人身上,我該如何面對?這讓我更加感恩此刻的自由——能走路、自理生活、說話、看得見、呼吸,以及努力經營事業、建立影響力的能力。
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生命隨時可能發生變故,我們是否準備好面對?財務能力是否足以應付?雖然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很多事根本無法推進。
她提醒我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要對未來有美好想像,設立願景,但也要有能力去承擔意外。
我想到 Gary Vaynerchuk 提過的「天空與泥土」概念:要有強大的願景(天空),也要有紮實的行動(泥土)。光有願景但沒有行動,只是空談。
昨天我還看到一句英文語錄,翻譯過來是:資訊不能改變人生,但決定可以改變人生。決定你要過什麼生活、成為什麼樣的人、具備什麼能力,然後承諾並負責去實現。
很多人活在 "Have - Do - Be" 的模式裡——「等我擁有了(Have)某個條件,我就能去做(Do)某些事,然後成為(Be)我想要成為的人。」
但現實是,條件很少會自動到來,於是他們一直在等待,卻從未啟動。
而真正能改變人生的,是 "Be - Do - Have"——先成為(Be)那個人,再去做(Do)那個人會做的事,最後自然擁有(Have)你想要的結果。
這不是假裝自己,而是用行動去實踐你的身份。
所以,不是 Have - Do - Be(先有才能成為),而是 Be - Do - Have(先成為才能擁有)。
那麼,要如何落實 Be - Do - Have?其實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
- 寫下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Be)。
- 寫下 我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Have)。
- 寫下 我要培養什麼習慣(Do)。
- 寫下 現在立刻可執行的最小行動。
並且,不斷自我提醒與暗示。因為人很健忘,寫下來的東西才有力量。
當我過去開始用心經營人脈時,也發現一件事:即使我們很用心記錄一個人的資訊,也不能說完全了解那個人;更何況不記錄。
人生的渴望與願景也是一樣。把渴望的一切寫下來,並大量行動,才能一步步得到你想要的人生與結果,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