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魚聽雷》【20週年全新插畫增訂版】
✍🏼作者:張曼娟🎨繪者:陳狐狸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皇冠 @crownbook1954
出版日期:2024/11/04
📝閱讀記錄:
這本張曼娟老師的飲食散文,以「夏日宴」、「秋日宴」、「冬日宴」、「春日宴」四個篇章,記錄張曼娟老師與父母、親友的做菜、飲食記憶,還有童年回憶、人與人之間因飲食而產生的感情。閱讀過程讓我也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的外婆也會蒸年糕、包粽子,煮了一手好菜,客家美食信手拈來。我很愛看外婆包粽子、燉煮麻油雞湯,還有蒸蘿蔔糕,當然每道菜我都愛吃。
「夏日宴」篇的「棉花上的沉睡者」,說的是種綠豆,我想起小學的時候,也用棉花或衛生紙吸飽了水,將綠豆放在上面等發芽。厲害的是,到了我的孩子們,小學自然課不但種綠豆,還種小白菜,悲劇的是暑假作業也要種菜,我家兒子就是那個暑假快結束才想起來要種菜的傢伙,最後來不及乾脆直接畫出小白菜,結果種出來是空心菜!然後全班有一半的同學都這樣幹了,不知道是不是老師的陰謀詭計,立馬發現誰的暑假作業是臨時抱佛腳🤣。
「貝上的一隻蝴蝶」說的是蛤蜊、海瓜子還有薄蜆。我自己吃過很好吃的炒蛤蜊,是八里和淡水專賣孔雀蛤的老店。張曼娟老師與香港友人嚐了許多美味佳餚,還有「薄蜆」,而我則是和先生從戀愛、結婚到有了孩子們,都還到八里吃炒蛤蜊。這些與飲食堆砌的回憶,也是記憶中無可取代的美好滋味。

「秋日宴」篇的「怎能缺少馬鈴薯」,裡面提到馬鈴薯的料理方式,我也是會將馬鈴薯與紅蘿蔔切絲拌炒,作法跟書裡提到的方式是一樣的,而且孩子們很喜歡這道料理,拌飯吃也很美味。涼拌的馬鈴薯絲我們都在家附近的黃昏市場,一家專門賣小菜的攤子購買,入口鮮脆,我家小女兒很愛吃。
「饅頭的預言」也讓我想起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有一位大嬸一大早會騎小型板車,賣包子饅頭和豆漿。每當她騎到我們家巷口,我就要拎著手提小鍋去買饅頭和豆漿。大嬸很親切,總是幫我的小鍋子裝滿豆漿,不多收錢,她的饅頭也是自己做的,很好吃。等我升上高年級,就會騎腳踏車到學校附近,一位外省爺爺開的饅頭店買饅頭,當做全家的早餐。比起會家暴我的母親,他們是「親切的」他人,至少,讓幼小的我覺得安心。
「冬日宴」篇的「玻璃化為煙羅紗」,講的是高麗菜。在客家話裡,高麗菜也叫做玻璃菜,跟張曼娟老師他們家的稱呼是一樣的。爸爸曾經說過,他們小時候,玻璃菜都是切絲炒,現在大部分都切片狀,我聽外婆說過,比較「老的」玻璃菜葉就切絲炒,嫩的菜葉就可以切片炒,以前的年代物質比較缺乏,玻璃菜較硬的部分都是切絲炒的吧。
「童年的飛機場」這篇我印象深刻,因為我小時候也見過媽媽和外婆殺雞。我又害怕又想看,躲在門後邊看邊捂眼,雖然覺得恐怖殘忍,卻還是很愛外婆的滷雞肉和麻油雞湯,當然客家白斬雞沾佶子醬,更是記憶中無可取代的美味。
而「張家小館餃子兵」這篇的準備餃子餡料、包餃子、煮水餃,也讓我想起外婆教我包粽子,阿姨們帶著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包水餃的端午節。水餃餡料是外婆處理的,絞肉混著高麗菜或韭菜,粽子餡料要先炒過,連同糯米一同用粽葉包裹,我當時年紀小,最後的綁粽子都是外婆處理的。包水餃就簡單一點,我們跟著阿姨們一起包,奇形怪狀都有,非常有趣。

最後是「春日宴」。我對「九層高塔的氣味」這篇頗有共鳴。小時候外婆家就種了九層塔,客家話叫「起掩菜」。外婆煮飯菜的時間到了,就會到屋外的小菜園摘九層塔,炒菜、煮湯都有它的身影,氣味很特別,我也很喜歡吃。現在的鐵板燒偶爾也可以看見它,倒是鹹酥雞的攤位,總能看到大把的九層塔,酥炸鹹酥雞、甜不辣的時候加入的九層塔,也是美味。
「鐵板上的青春牛排」其中有一段,張曼娟老師提到有段時間她很愛吃青椒牛肉炒飯,我忽然記起自己也是,而且是剛結婚不久,和先生二人某一日到百貨公司購物,離開的時候,在旁邊街上發現一家複合式餐廳,它的青椒牛肉炒飯太好吃了,因此之後去吃了好幾次。而鐵板牛排的記憶也是在夜市裡面,我跟先生婚後五年才有了兒子,因此二人世界時總是特別自由,逛夜市吃牛排也成了記憶裡的甜蜜滋味。

「我其實明白,我一向明白,所有的美味和遇合,都將消逝。
但是,黃魚聽雷,深深入海,
海面上的陽光與雲影,鳥飛和魚躍,都將是永恆的瑰麗記憶。
因此,當我們喜愛的食物放在面前,
當我們舉起筷子,就該忘記一切憂傷和煩惱,
向美味致敬,向生命致敬。
──張曼娟」
我在閱讀這本散文的過程中,同時回憶我的過去,幼時蒙昧的、青春年少的時節,生命裡為我做吃食的長輩們、陪我飲食的朋友們,還有我那手藝不錯,為我準備最多好吃料理的,已離世的先生。我內心深深的感動與思念,並且認真感受到,自己是如此幸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