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與他的時代
陳子昂(661-702)是唐代初期的重要詩人。他生在唐詩轉型的時代,當時詩壇還充斥著齊梁遺風的華麗辭藻,但他主張回到漢魏古詩的真率與深情。後世往往稱他是唐詩革新的先驅。
這首〈觀荊玉篇并序〉,出自他隨軍北征的經歷。表面上是「吃錯野菜」的趣事,實際上卻藉由玉與石、真與偽的辨別,抒發對人心信任、人才遭遇的深刻感慨。
〈觀荊玉篇〉的序文很長,下面分段翻譯及解釋。
1. 在異地吃到「仙人杖」
序文:
「丙戌歲,余從左補闕喬公北征。夏四月,軍幕次于張掖河,河洲草木無他異者,惟有仙人杖往往叢生。幽朔地寒,與中國稍異。余家世好服食,昔嘗餌之。及此役也,而息意兹味,戍人有薦嘉蔬者,此物存焉。余囅爾而笑曰:『始者與此君別,不圖至是而見之,豈非神明嘉惠,欲將扶吾壽也?』因為喬公昌言其能。時東萊王仲烈亦同旅,聞之大喜,甘心食之,已旬有五日矣。」
簡要翻譯:
丙戌那年,我跟隨喬知之出征北方,駐紮在張掖河。那裡草木大致普通,只有一種叫「仙人杖」的植物特別常見。因為我家族有吃藥草的習慣,我就說這東西很好,可以養生,還推薦給喬公。另一位同伴王無競(字仲烈)聽了很高興,也連續吃了十幾天。
解釋:
「仙人杖」在當時被視為延年益壽的藥草,陳子昂自信地認定它有益。
生活類比:
這就像有人說「這是超級食物,能降膽固醇」大家一窩蜂跟著吃,對於吃下肚的東西究竟為何,其實一知半解。
2. 被質疑後的反轉
原文:
「適有行人自謂能知藥者,謂喬公曰:『此白棘也,公何謬哉!』仲烈愕然而疑,亦曰:『吾怪其味甜,今果如此。』喬公信是言,乃譏余,作〈採玉篇〉,謂宋人不識玉而寳珉石也。」
簡要翻譯:
後來有個路過的人,自稱懂藥草,卻說:這只是白棘,不是仙人杖啊!喬公和王仲烈一聽,馬上懷疑起來,覺得我看錯了。喬公甚至寫了〈採玉篇〉來嘲諷我,把我比成古代錯把石頭當玉的宋人。
解釋:
典故「宋人寳珉」指的是有人把普通石頭當玉收藏。喬知之藉此比喻,取笑陳子昂不懂藥草。
生活類比:
這情境就像你力推一個新科技產品,說它將改變世界,結果朋友查了資料,說那只是個廉價仿品,還拿你當笑話。
---
3. 陳子昂的感嘆
原文:
「余心知必是,猶以獨見之故,被奪於衆人,乃喟然嘆曰:嗟乎!人之大明者目也,心之至信者口也。夫目照五色,口分五味,玄黃甘苦亦可斷而不惑也。而路傍一議,二子增疑,況君臣之際,朋友之間乎!自是而觀,則萬物之情可見也。感〈採玉詠〉,作〈觀玉篇〉以答之,并示仲烈,譏其失真也。」
簡要翻譯:
我心裡很清楚這一定是真的,但因為只有我一個人這樣認定,最後還是被大家否定。我深深感嘆:人明亮的器官是眼睛,誠實的表達是嘴巴,顏色和味道其實應該能分辨得清楚。但偏偏只因路人一句話,就讓兩位朋友生疑。既然朋友間都會如此,那麼在君臣之間,更是可想而知了!
解釋:
陳子昂從這場小小爭執,感嘆人心易受外界影響,真相往往被質疑甚至淹沒。
生活類比:
就像辦公室裡,一個小流言就能顛覆眾人的觀感。即使你明明做對了事,也可能被孤立。(如同韓劇「未知的首爾」)
---
4. 詩的正文〈觀荊玉篇〉
原文:
「䲭夷雙白玉,此玉有淄磷。懸之千金價,舉世莫知真。丹青非異色,輕重有殊倫。勿信工言子,徒悲荊國人。」
簡要翻譯:
鴻鵠之地產出的兩塊白玉,晶瑩潔淨,帶著光澤。雖然標價千金,世人卻都分辨不出真假。外表看似沒有差別,但輕重價值卻完全不同。不要輕易相信所謂專家的話,否則只會重演楚國人錯認玉石的悲哀。
解釋: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延續「卞和獻玉」的典故:真正的寶玉往往被誤認為石頭。陳子昂藉此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心境,也在諷刺世人眼光不明。
生活類比:
有時候,一位真正有才能的人,因為不合潮流或沒有資源,就被當成「普通石頭」。但價值並不因此消失。
給現代讀者的啟發
讀完〈觀荊玉篇〉,我們會發現這其實不只是古人的故事。每個人心裡都可能有一塊「白玉」——你的專長、努力、或人生的信念。只是,並非所有人都能立刻認同或欣賞。
陳子昂在這段經歷中,體會到「真相也可能被質疑,才能也可能被埋沒」。但他並沒有放棄,寫下這首詩,留下自己的聲音,也讓我們省思,檯面上的看到的,就是真相嗎?眼見真的為憑嗎?
★如果你現在的努力暫時沒有被看見,不代表你沒有價值。就像玉石終究會被慧眼賞識,你的光芒也會在對的時刻被發現。
所以,請守住你的真實與初心,別為了一時的質疑而動搖。♠️
---
如欲轉載或引述,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