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店溪故事.《川端》紀錄片導演
河川,自古即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新店溪更是大臺北地區主要水源,人們倚河而居,卻對它所知甚淺。這次透過青年導演黃建誠的紀錄片《川端》,不只欣賞到新店溪的自然風貌,也藉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故事、消失的聚落,讓人深思居住正義等議題。
撰文 = 林春旭‧照片提供 = 黃建誠、李啟豪、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56期,Cover Story|親近新北自然)
從北勢溪鳥瞰依水而居的永安里。

受訪者簡介:黃建誠
桃園龍潭人,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畢業後,從事紀錄片、側拍、企業活動形象廣告等相關工作。目前於「凱擘旗下有線電視」擔任攝影/節目企劃,述說新店溪的故事《川端》獲得第 14 屆新北市金采獎「最佳地方風采節目」及「最佳攝影剪輯獎」。
《川端》是一部聚焦於新店溪的紀錄片,圍繞著溪流上中下游沿岸的生活與自然環境,深入探討生態、人文和聚落。在「凱擘 KBRO TV」播出,共三集,每集約 30 分鐘,另有 1.5 小時的導演版。
Q1. 當初為什麼選擇一條河――「新店溪」做為主角,創作這樣一部紀錄片《川端》?
對我來說,河流與鄉愁有關。
我是桃園龍潭人,小時候,即被黃龍出現在埤塘而得名的「龍潭」傳說所吸引,也曾對百艘貿易商船往來於的大漢溪的繁華景象充滿好奇,長大後要去臺北,如果不靠導航,我便想著,順著大漢溪騎著車,便能到達。
大學時我就讀位於景美溪旁的世新大學,從學校走回到位在大坪林的租屋處,就會經過景美溪橋,每回到了橋中央,一秒跨越臺北市/新北市界址,給我一種很輕易就能移動到另一個城市的魔幻感。
我開始想像,如果跟隨一條又一條的河川,跨越一個個城市,是否就能回到家鄉。因此,有一次課堂作業,讓我萌生想拍攝一部探索家在何方、與河流相關的影片。直到畢業後,我在「凱擘集團旗下有線電視」從事攝影工作,主管詢問,有沒有想拍攝的題材?這個想法再次出現,最後,我選擇一條大臺北地區具代表性的河川――「新店溪」成為我紀錄片《川端》的主角。
Q2. 請分享拍攝《川端》時,特別令您感動的故事。
提企劃時,我思考如果把河流視為「人」來說故事,那它的一生中經歷哪些事?它又擁有哪些個性樣貌?開拍前,我先爬梳新店溪的相關資料,並展開實地田野調查,在一次次和在地居民聊天,故事輪廓才慢慢浮現,最後花半年時間拍攝,完成影片。
其中,在第二集翡翠水庫那一段,本來是想進入「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拍攝食蛇龜。但受限水庫管制嚴格,當攝影申請碰壁時,卻意外得知,因興建翡翠水庫,有三個村落被迫遷村,家園和茶園沒了,也有人因徵收而致富,但有更多家族的祖墳,自此被困在水庫中。

因興建翡翠水庫,被迫遷村的居民與後代子孫,每年清明搭船回到家族祖墳地掃墓。
當我得知,每年清明節時,水庫會特許這些後代子孫搭船回到被「消失的村落」掃墓,便調整拍攝內容,跟拍其中一個家族的掃墓過程。下船後,在荒煙蔓草中步行四十多分鐘,依稀還能辨識出村落道路、昔日民宅的斷垣殘壁、暫停在某個時間的殘破老車等,之前採訪時「聽說」的故事,剎那間活了起來。
看著老老少少十幾人的家族成員,走在宛如原始森林裡尋根,那種慎終追遠的思鄉情懷,令人動容;然而,感動中也有些許感傷,當年水庫的興建,他們被迫犧牲、離鄉背井,遷村之後的永安里,年輕人口外流,往日滿山遍野的茶園,現在成了翡翠水庫水源保護範圍的禁墾區,若是老茶園後繼無人,土地也將面臨被政府收回的命運。
Q3. 拍攝過程中,令您感到很意外和深刻的是什麼?
其實,拍攝到最後曾發生過一段很奇妙的事。由於,每集節目中我都會串連藝術家的作品,透過像是繪畫、銅鑼銅雕、水晶缽、音樂等方式,來呈現他們眼中的新店溪。
當時覺得水晶缽很適合碧潭的畫面,於是邀請水晶缽藝術家,「Jot Taj燦爛之光」在碧潭畔草地進行一小段演奏。拍攝結束後,回到工作室進行剪輯,隔天早上水晶缽老師傳了訊息給我。她說她作了一個夢,夢中有個黑黑的地方,感覺很多人被困在那裡。然後,他們聽到音樂後,好像出現一道光線,那些人彷彿有種解脫的感覺,走向光明之處,並向演奏優美旋律的老師道謝。我聽到後嚇了一跳,因為老師事前並不知道我的拍攝內容,以及碧潭對面就是以前新店知名的和美媒礦。
當年礦坑口臨近碧潭岸邊,依潭邊洗煤,再以渡船將它運至對岸新店車站輸出,盛極一時的「黑金」也是風險高的產業,不少人私挖媒礦、意外頻傳,而「陳外科醫院」見證了那一段歷史。雖然,這件夢境與巧合難以解釋,但在聽完老師描述,黑洞中的那些靈魂獲得解脫,心中也感到一絲慰藉。
Q4. 藉由《川端》,您希望傳達的訊息是什麼?現在對於城市與溪川的關係,有何不同認識?
身為一位紀錄者,是用影像傳遞資訊和故事。除了《川端》第二集拍攝消失的村落永安里外,第三集講述了新店溪州部落、和美煤礦的故事,其實這些故事都和人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居住正義有關。
四十多年來,一群原住民生活在新店溪旁的溪洲部落, 2007 年部落被劃為行水區,一夕間面臨限期拆遷,抗爭多年後,在離舊部落不到 100 公尺處蓋起新房,最終似乎是圓滿落幕。
然而,習慣有溪、有水、有魚的阿美族人,「親水」是生活,而政府的「親水」是休閒娛樂。過去部落長者在前院裡,圍著火爐、用族語聊天,是傳承語言及文化至下一代最自然的方式,如今前院緊臨河濱公園步道,路過的人們開始對其生活投射異樣眼光,最後族人們無奈選擇躲進屋內。
言談間,他們對於現在的生活方式「雖不滿意卻只能接受」的無奈,讓我有些感觸。人與自然的關係,隨著不同文化的進入,改變了在地生活方式及聚落發展,基於現代城市發展或國土規劃需要而設立的「保護區」,但「保護」卻阻斷了原本和土地互動良好的居民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時代的巨輪總是無情推進,被迫遷村或是被時代淘汰的人事物,必須要有人記錄下來讓大家看見,聚落的消失與沒落,並非不存在,而是它們真真實實地存在過。這些歷史文化交疊下來的東西,是我很喜歡的,也是想透過紀錄片傳達出去的。

生活在新店溪旁的阿美族溪洲部落,習慣親水、圍著爐火傳承族語文化,搬遷後面臨了考驗。
Q5. 好奇您現在會如何形容「新店溪」?它又帶給您什麼樣的感受?
我覺得新店溪給我的感覺像是「母親」,河水如奶水,養活從古至今依河而生的人們,滿足了不同族群的需求。沿著溪流尋找豐饒之地的原住民,清領時期建造瑠公圳水灌溉的漢人、落腳碧潭以礦業維生的外省國民軍,也包括河域周邊的苦花魚、螢火蟲、食蛇龜、柴棺龜、香魚與毛蟹。而瑠公圳灌溉出一片良田,現在翡翠水庫是大臺北地區的重要水源,烏來靠著溫泉帶動在地觀光等,新店溪像是母親一般,用不同方式默默地照顧著我們。
然而,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人們卻逐漸淡忘她。這些埋沒在歷史裡的記憶,依稀還能在地圖上找到蛛絲馬跡,德拉楠(Tranan)、十四張、七張、屈尺、直潭、灣潭等,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個根源脈絡,「飲水思源」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它代表的是一種鄉愁。

Q6. 完成作品之後,為自己帶來了哪些收穫成長或是改變?
拍完這部紀錄片,對我來說最大的改變是,開始關心「土地」跟「根源」這兩件事,雖然現在藉由網路可以找到很多資料,但有更多事情是你沒有實地走訪、探查,就很難挖掘出故事。
現在每到一個新地方,我會開始留意某個石碑背後的文化意涵,或者是地名的由來,像是從在地人口中才知道,原來他們的地名是看河流的樣子來命名,所以翡翠水庫那一帶也有屈尺、灣潭同樣的地名。
第二件事是地方創生這件事,像這次在永安里遇到政大 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團隊,水庫蓋了之後,如果社區沒有被活化就只剩下年長者,以後年輕人不願意返鄉,那這個家鄉未來會變成什麼模樣?政大 USR 團隊在永安里執行駐村計畫,未來也以「韌性山村」、「永續翡翠」為目標,這精神與成果也影響了我。因此,我未來很想回到故鄉,記錄下我所知道有關龍潭的故事,用影像說給更多人聽。

《新北市文化》季刊56期
作者介紹:林春旭
宜蘭人,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畢業後進入媒體成為資深旅遊記者,喜歡自然、人物故事,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新北市文化》季刊
自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新北市文化局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