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關於死亡,我現在所想的是⋯⋯
作者:椎名誠推薦度:★★★ 3/ 5
購書平台:博客來
⬛評分的難題:暢快、同溫層與小亮點
讀完一本書,我習慣給書一個評分。評分標準?沒有,純粹自由心證。
別問我,四顆星和五顆星的差別在哪—差就差在讀完當下,那一點說不清的心情吧。
有時,書讀得酣暢淋漓,感覺好像是四星或五星的作品,但但仔細沉澱,好像沒有新收穫,頂多是同溫層的留戀。
也有些書,內容普普,確在一兩處閃著意外驚喜。
說到底,讀書是為了什麼?追求一時暢快?沉溺於作者的辭藻?還是為了延伸觸角,多一個觀點看世界?
《關於死亡,我現在所想的是……》就是那種「普普中有小亮點」的書,一時之間,有點難評分。
⬛從土葬到鳥葬,環境造就的多元死亡儀式
原以為,這是談安寧療護的書,結果,哈哈,大錯特錯。
關於死亡,作者所想的是,各地的喪葬文化。
從作者親歷的喪親經驗談起,沿著死亡的軌跡,一路走進世界各地的喪葬習俗。跨過國界,穿梭在不同民族的死亡哲學中,用他人的儀式,照見自己文化的幻象與執念,重新思考死亡的意義。
所以,這本書帶著讀者,走過各式各樣的葬儀,土葬、火葬、水葬、鳥葬、風葬,樣樣都有。各類葬法,歸根究底,來自於該地自然環境的差異。死亡本身就是解消,回歸自然,因此,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感覺非常合理。
⬛墓地、雜草與切花的矛盾
即便如此,如何回歸,各地風俗也不同。
蒙古、西藏等地沒有墓園,化作輕風,是自然之理;歐美、日本、韓國則立墓憑弔,死亡的延續靠空間承載。
也因此,不同文化的差異,有時會叩問更本質的問題。
書中提到,美國原住民看見日本掃墓習俗,滿臉不解,問:「日本人在掃墓的時候,會把墳墓周圍的雜草全部拔光,然後供上切花。把自己祖先埋葬的墓地長出來的植物,這些『新生命』隨手拔除,供上切花這種形同『被殺死』的花,從精神層面來看,不是很奇怪嗎?如果是我,會希望是反過來的。」
⬛遺物的處理:徘徊不去 vs 徹底消失
逝者遺物如何處理,也是學問。
先前,有個客戶跟我說,他父親過世5年了,但他和家人依舊沒有勇氣踏入父親生前最後住處整理遺物,遺物守著空蕩蕩的家,徒勞盼著不會回來的主人。
然而,西藏的生死觀就不同。死亡意味著「消失」,所以,一定要消失地徹底,抹去死者一切的痕跡。死者照片不必說,連故人寫下的文字、生前的物品、衣物等等,全都會拿去送人或是丟掉,而且極為徹底。所以西藏沒有墳墓,死者不光是遺體,連他活過得痕跡也全數從世上消失。
⬛自然與死亡的互動:鳥葬困境與防腐土葬的荒謬
遺體回歸自然的過程中,同時,也是檢驗人類與環境的互動。人類本是自然界的動物,變得越來越不自然。
作者提到,近年來,西藏傳統鳥葬遇到困難了。
隨著商業進駐西藏,藏人開始吃「垃圾食物」了。長期食用這些東西,遺體中帶有自然界沒有的化學味道和氣味,使得敏感的禿鷹越來越不愛吃,鳥葬的效率也越來越低,鳥葬的風俗還能不能持續下去,已是未竟之數。
不僅僅是西藏鳥葬,連土葬盛行的國家,也受影響。
因為信仰的的關係,復活需要肉體,故美國偏好土葬,且遺體防腐技術極為先進。
問題是,防腐劑太強,強到泥土裡的細菌不願靠近,「塵歸塵土歸土」的願望落空,許多屍體在地底長眠不腐,成為被科技意外封存的化學標本。
據說,第一個發現這現象的,是偷陪葬品的盜墓者,他活活被木乃伊嚇到腿軟。幹下流勾當的盜墓者發現人類對大自然做的骯髒齷齪事,實在很黑色幽默。
⬛亮點與遺憾
以上的隨手摘要,對我而言,是書中的亮點。
可惜的是,為建構「不同民族的喪葬觀」,在寫完作者的親身遊歷見聞後,後半大量轉為書摘與二手心得,傳聞復傳聞,有種為寫作而寫作的將就,最終,喪失了溫度。
就這樣,讀完了,有點難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