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迎來新生兒,父母為了照顧小寶貝無不手忙腳亂,但在甜蜜的負擔背後,假如雙親在無外援的情況下,勢必會需要彼此協調家庭與工作的平衡,才能度過這段兵荒馬亂。這對於雙親無論是自我意義的追求,或甚至更實際的,經濟上的壓力,都影響深遠。
作者凱若便是面對如此難題。他在懷著大女兒時,開啟了第一次婚禮顧問的創業,後來與德籍丈夫及兩個孩子搬去西班牙。過程中,他在居家遠距的工作模式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居家創業」心法,從婚顧跨到選品電商,一切透過遠距協作,支撐起自己的創業小王國。
凱若認為,找出創業模式,可從三大主軸展開:- 確認你的創業主題:持續觀察市場需求,並不時回顧創業初衷,提醒自己「為什麼想創業?」、「當初我的那個 Big Why 是什麼?」
- 鎖定你的超級顧客,推出最小可行性產品:用對的途徑找到你的目標客群及利基市場。
- 怎麼選擇銷售平台:活用社群媒體、加入網路購物平台、建立自己的官網。
創業起始:好的點子要變現,找出利基市場推出最小可行性產品
相信許多人都曾有過創業的起心動念,然而,「想做什麼主題?」、「我能做什麼?」的大哉問,可能讓人在一開始就卡關。凱若建議 2 個方法:
- 從自身需求或身邊需求出發;
- 觀察社群中的討論。
具體而言,要如何找到這些需求呢?凱若分享,可以加入自己有興趣的現有平台,多與裡頭的成員互動,觀察大家在討論什麼,趁機看看潛在市場與客群為何。當自己成為團體中的正面成員,就有較多機會能獲取資源。如果沒有合適的平台或社群,那就自己創一個吧!成為一個小聚的發起者,就能在市場上占有先機。
在發掘許多點子之後,如何評估哪些是值得嘗試的好點子呢?凱若建議從以下 4 點評估:
- 時間:該事業是否能在你預期的時間內完成(單位產值要夠高)?避免成為單純拿時間換收入。
- 空間:是否可以在家完成?還是會需要實體店面?有需要租辦公室的必要嗎?
- 獲利模式:是否能在你預設的時間內回本甚至獲利?
- 市場需求:是否有現成客源?或你很熟悉需要這些產品/服務的族群?
空有好點子還不夠,要變現才能長久經營。凱若提醒:
- 在社群媒體上推廣,不要迷失在訂閱數的焦慮中,轉換率才是重點。
- 親友團雖然能成為初期捧場的啦啦隊,但終究不能長久,最終目標絕對是要把東西賣給「陌生人」。
- 釐清你的獲利模式:試著寫下幾個關鍵字,用心智圖的方式延伸能想到的所有詳細內容,加上分析後的成本結構填上具體數字。
- 「學習」是經常被忽略的成本,但也要記得,不能只顧著學習,要真的能轉換成讓事業成長的能量。
有了點子與獲利模式,接著就要定位你的市場。所謂的利基市場,就是要抓準自己的特色專長,結合市場需求,在你選擇的產業範圍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一方小眾市場。由於利基市場與你的特色綁在一起,務必要能回答「你是誰」這個問題(P. 59-60):
- 你有什麼專長和背景?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和嗜好?
- 你有讓人喜愛或佩服的特質嗎?有想過要傳達什麼理念嗎?
- 你經常和哪些朋友來往?有沒有固定參加哪些社團?
在這個強調個人品牌與故事行銷的時代,了解並接納自己的特質,找到能理解你的顧客,讓自己與目標市場產生連結,事業的推展就會容易許多。但最重要的核心,仍是要能解決他人問題。尤其,仔細聆聽首批顧客的聲音非常重要,有時候消費者不買單,可以讓創業者回歸原點,重新思考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到底是什麼。
所以,與其先想要賣什麼,不如先在這個產業中,清楚定義你的目標客群是誰?他們在哪裡?不要把所有人都當成你的客戶,人多的地方不一定是你的戰場。凱若建議先推出最小可行性產品試驗市場反應,然後依照消費者回饋意見做調整(例如,可透過社群互動、訪談、問卷做市場測試)。在創業初期,創業者要關注的,不是下單數量,而是有多少潛在客戶對你的方案感興趣。
立定運作事業的規範與流程,讓消費者及員工都能清楚知道,「你要幹什麼?」
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你必須要思考 3 件事情:
- 你的第一份服務內容清單:亦即,你的最小可行性產品(主餐)與周邊服務(擺盤)的組合。多吸取潛在客戶的意見,想想「我能為你做什麼?」,接著條列清單內容,越清晰簡單越好,從客戶的邏輯思考,幫助他們快速理解你的產品/服務。
- 你的服務流程:包含客戶如何下單、如何結帳、如何聯絡你的一條龍細節。例如設想客戶該如何聯繫你?可設計制式回覆內容範本、明定固定的聯絡時間、妥善處理後續溝通(把「下一步」列入說明中)。另外,也千萬別忘了依照法規完成事業營運相關事宜,例如公司行號與商標登記、付款與收費方式(是否經由第三方金流公司)、如何開發票、報稅等。
- 推廣與發聲:將創業理念傳達給消費者,需要說個好故事引發共鳴。可以分享你的創業故事、你第一個客戶的故事、或是讓顧客說自己的故事(請客戶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分享心得)。重點要放在你的初衷(為什麼選這個產業?為什麼要選你?)、你的價值、產品/服務內容、帶給人的感覺。
選擇發聲管道時,真誠的口碑(如附上客戶原文連結)能大大提升你的可信度。也盡可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耕耘,認真看待每一次的接觸,才能走得長久。
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說,必須算好你的獲利,包含成本計算(生財工具、生產原料、行銷工具),接著從成本算出定價。定價策略百百種,這裡可參考《成功開店計畫書(增訂版)》及《兩週搞定,成功創業專案計畫書》進一步了解有哪些定價策略與產品定價方法。凱若則是在書中提到一個簡明的邏輯:最好的狀況是,你在每個月第一周的收入,就能打平基本成本,那這個月接下來的時間,賺的都是收益。至於在產品定價方面,顯示最低價格,把理想定價放中間,通常較容易引導大家選中間的選項。同時,一定要提供頂級方案,以及組合或單點的選擇。
隨著事業規模擴大,創業者可能開始會需要聘僱員工幫忙,最好一開始就為自己的工作設定 SOP。包含資料確切歸檔與共享、整理 know-how、將所有細節文件化,並將工作流程標準化,這樣不僅能為個人工作減少思考時的認知轉換成本,也能在團隊工作時提升資訊透明度,確保大家能以最高的效率,上手業務。
創業就是解決問題的旅程,而問題不僅來自「事」,也來自「人」
為了降低創業時與人的摩擦風險,除了客戶外,不管是跟公司內部的同事,還是外部的所有合作對象,都務必簽約,讓一切白紙黑字。凱若建議,給客戶的訂單與合約上,基本上應包含以下資訊(P. 202-203):
- 雙方大名或寶號,身分證字號與公司統編等基本資訊;
- 聯絡方式越詳細越好,避免之後找不到人;
- 提供商品與服務的時間、內容細節;
- 款項金額與付款方式;
- 甚至可特別強調「沒有包含」的內容,避免客戶誤解;
- 出現各種糾紛該如何處理的備註;
- 彼此的簽名和合約簽訂的日期。
至於有些人可能是跟親朋好友做生意,總覺得簽約似乎「不近人情」,但為了保障雙方權利義務,還是建議白紙黑字。若親友是顧客,仍需明列價格,但可設定給親友的固定折扣比例,或用「加贈」取代「折價」。
出來做生意,難免遇到客訴或負評,而感到受傷。這時,千萬不要有情緒化的回應,以免讓事態炎上。而且會抱怨的客人不一定是奧客,有時是創業者未搞清楚客戶所重視的到底是什麼,以至於出現認知落差。
客戶也不是一直開發新的才能帶來商機,維繫好舊有客戶,培養鐵粉更能鞏固事業。可採取的行為包含:
一、重視每一個第一次;
二、設立一個容易讓客戶「駐留」的好地方(P. 251):
- 邀請客戶訂閱電子報;
- 邀請他們加入臉書社團;
- 邀請客戶追蹤你的社群媒體;
- 在不同的通訊平台中,如 LINE 或 WhatsApp,設立客服帳號讓客戶隨時能找到人;
- 對於有特別需求的客戶,建立專屬於他的 LINE 或 WhatsApp 群組。
三、記得特別的節日、喜好、習慣;
四、營造 VIP 的獨特感;
五、歡迎好客帶好客(例如邀請客戶找朋友一起團購、給專屬優惠碼等)。
創業對外除了要面對客人外,對內也要思考是否找合夥人。凱若建議,找合夥人務必想清楚(P. 221):
- 我的性格適合與人合夥,還是喜歡自己決定一切?
- 這個需求是整體性的,還是某個專案的一部分?
- 我希望對方參與所有公司的事務,還是部份就好?
- 誰來做最後的決策?
- 分潤的方式,是接案計酬、整體業績抽成、還是股份?
最後,創業不可能不談錢,在剛開始不賺錢的那幾年,凱若建議要將部分收益列為穩定本金,同時設定最低水位(例如 3 個月的週轉金需要多少?)。創業者最好手邊也要有幾個可以馬上變現的方法(其他接案機會等),或嘗試訂閱制或會員制的產品/服務設計。
這本書將創業這個龐大的題目,拆成 22 個子題陪大家一一探索。我很喜歡最終章凱若認為居家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終極應變力,包括:好奇心帶你進入新世界、連結不同領域的能力、不斷挑戰新事物的能力。
在講究專業分工的社會中,雖然大家總說跨領域是越來越重要的軟實力,但在求職市場上,仍須先為自己找到一個產業或職能定位,才有機會取得入場門票,公司規模越大越是如此。作為喜歡多元嘗試的人,有時難免會感到格格不入,因為面對每個選項時,都須重新思索自己的切角,來嵌進這個遊戲規則中。但從創業的角度,若能連結跨領域的能力與新知,或許短處也能成為長才,就看怎麼發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