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創業」,很多人直覺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所以我要做什麼?」亦即所謂的創業 idea。然而,本書作者田中祐一先生在定義上,便先做出簡易的劃分,幫助大家降低心理門檻:前面這種自己發想出創業題目者,稱為「華麗創業」;但本書要宣揚的「低調創業」,則是從「協助者」的角色切入,為有需求的人解決煩惱,換言之在我看來,就是先以接案的方式,踏出自雇的第一步。
低調創業的核心原則:使用技能,去幫助自己認同的對象解決問題
作者認為,每個人其實都擁有「低調的才能」,若能善加發揮,就能成就個人的市場價值。所謂市場價值,是指無論人是否在公司裡,都能獲得周遭人們「指名」的能力。當大家都想跟你這個人一起工作、讓他人願意對你說出「請幫助我」的信任感,就是最強的實力後盾。
在這個基礎上,作者認為,其實不一定要「自己當主角」,與其想方設法讓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事業,不如先去支援喜歡的人(會與自己產生共鳴的人)的事業,或許會更加順利。對方「做不到的事情」,便是你的切入點,畢竟在市場上,解決痛點(或滿足需求)才是首要目標。再者,作者提到「被動立場」帶來的好處。大家往往將「被動」二字與消極之類的負面觀感做連結,然而,作者認為那是一種可以「被帶動」、「被指使」的能力,也就是面對客戶各種稀奇古怪的需求,都能想辦法解決,無意中可擴大自己的技能樹,往後能處理的問題範圍也就更加廣闊。所以作者認為,與其執著挖掘自己的優勢,不如磨練找出他人痛點的能力,而這需要培養深刻的詢問力與觀察力。作者云:
「踏出自己所知世界的一步之外,就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廣闊世界。自己常在做的事、想也沒想過的事,將會成為你的優勢。」(P. 64)
如何開始低調創業?低調創業的類型有哪些?
作者認為,低調創業的方式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並提供一份類型診斷圖,協助閱讀者透過樹狀圖問答找出自己可能適合的低調創業點子。

低調創業類型診斷,翻拍自書中頁91
一、管理類:適合擅長數字管理、重複性高、需要耐性的人。
二、創造類:適合擅長製作東西的人。例如製作影片、圖像、簡報等公司會議資料。
三、溝通類:適合擅長與人談話的人。能運用接待與銷售經驗的工作,例如活動現場支援。有個點子我自己很有興趣,叫「研討會調查」,因客戶不克出席,所以代為參加,並將其內容做成報告。
作者指出,許多低調創業時會遇到的客戶,會是「華麗創業」的那些人,也直言不諱道,他們很常是無法在公司體制內正常工作的人,因為其最大特徵,便在於不擅長處理瑣碎的事務,但「經營」的日常,就是由這些瑣事所支撐起來,因此「華麗創業」者勢必遇到阻礙而需要協助。
低調創業者透過許多微小的工作開始累積,過程中需注重「報告、聯絡、商量」的專業工作態度,便能逐漸受到信賴,進而被委託更大型的工作,或將成為客戶在某事物面向上的「參謀」,最終成為「負責人」。
接案客戶哪裡來?
既然低調創業的核心,是幫助認同的人的事業,那這些人在哪裡?又該如何接觸到他們?作者提供 4 個方法:
- 追蹤有興趣的人的社群平台(如部落格、電子報、社群媒體),掌握對方徵人資訊。
- 回覆電子報或讚數較少的貼文,以留下好印象。回覆內容需言之有物,最好是自身實踐結果的分享。也可寄送對方或許會有興趣閱讀或在電子報上提及的文章,透過價值交換給予回饋。
- 直接於各大接案平台上媒合客戶,透過實際提供服務找到穩定的合作對象。
- 參加各種活動、研討會、線上聚會:重點不是要推銷自己,而是要持續提供價值。
如何挖掘客戶需求,建立信任關係?
作者列出低調創業若要成長,所需要留意的重點因子方程式:
低調創業 = 相遇的人數 X 信任關係的深度 X 提案數量
接下來逐步拆解這三項重點要素。「相遇的人數」可靠前一節討論的開發方式去提升,信任關係與提案具關連性,以下作者提出另一個方程式:
信賴關係 = 接觸頻率(增加在現實生活中見面的次數) X 共享資訊
每一次的接觸,都需要觀察他人、了解需求,以加強提案能力。這時,「如何提問」是非常關鍵的技巧,有幾大步驟:
- 從「現在」出發:現在正在做什麼工作?
- 探索「過去」擴展話題,也了解對方價值觀:至今為止,您最辛苦的事情是什麼。
- 展望「未來」潛在需求:您今後想做什麼?
- 提案
作者也提供 5 大切入點,鼓勵讀者靠深入發問掌握提案內容(P. 216):
- 具體化:「具體來說是怎麼一回事?」
- 數字化:「換算成數字的話,是怎麼樣呢?」
- 最大難題:「在做這件事情時,你遇到最困擾的事是什麼?」
- 故事:「關於XX的部分,我想要再問詳細一些。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呢?」
- 理由:「為什麼你想要做這件事情呢?」
作者提醒,手頭案件的完成結果必然重要,但自己有多認真去面對這個案子,很多時候才會是被客戶評價之所在,你處理事情的態度,影響的就是「信賴」。
低調創業的職涯前景是什麼?如何避免成為低價多工的窮忙族?
看到這邊,可明白作者說的低調創業,就是接案起家的事業。接案最怕的狀況,就是本來想自由工作,但在起始時為打入市場而收費難以墊高,為提高收入,只能廣接案件,結果反而變成一人面對多個老闆(甲方)的勞力密集工作。
作者認為,低調創業大致可分為 3 種工作階段,鼓勵走到最後,也試著成為「華麗創業者」。
階段一、協助者(難度低、收入低、職責是「負責工作」):以各個課題為基準,去幫忙對方不擅長的作業。
階段二、指導者(難度中、收入中、職責是「管理工作」):在協助客戶時,能負責整合所有產生而出的工作。
階段三、負責人(難度高、收入高、職責是「創造工作」):除了整合工作,還能成為客戶的左右手,涉及業績、品牌創立等業務。
作者指出,低調創業適合難以只「為了自己」而努力的平凡人,是透過支援某個人的經驗,獲取自身的成長。然而,本書出版於 2020 年,後記作者署名日期則是更早的 2019 年,與現在已有近 5 年的時間差。我覺得書中所提及之接案項目,許多現在早可靠 AI 工具完成。因此若想踏上專業接案之路,僅是用更好的效率完成工作之餘,如何善用 AI 工具為自身的產出加值,會是更需要思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