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歌劇院的小劇場裡,燈光柔和地落在舞台中央。一張長桌、一支麥克風,沒有繁複的舞台設計,卻讓現場瀰漫著一種專注的氛圍。當晚,觀眾們期待的不是一場演出,而是一段真誠對談的展開。
坐在舞台上的,是《郝聲音》Podcast 的主持人——人稱「郝哥」的他。與他並肩的,是長笛音樂家張維紓。這一夜,他們要把聲音化作橋梁,帶領觀眾進入一場「現場版的好聲音」。
然而,比起表演,郝哥更想分享的,是他多年來主持節目的心法:如何讓一場訪問,成為一段愉悅而豐富的生命交流。沒有訪綱的自由
許多人好奇,郝哥為什麼從不寫訪綱。
在節目剛起步的時候,他笑稱原因其實很「粗暴」:為了省時間。沒有訪綱,就不必事先花大量力氣去安排提問。但他很快發現,真正的理由不只如此。
「如果訪談像是一首歌,那訪綱就像五線譜,把旋律框死了。但我想要的是即興演奏。」
於是,他選擇了放手。放手讓談話自然流動,放手把話語權交給受訪者,放手去相信臨場的真誠比預設的框架更有力量。
舞台上的他,看似隨興,卻不是隨便。因為他的腦中,始終有一個不變的架構:「三層」與「三有」。

三層:從成長、成就到成為
郝哥常說,訪問就像在閱讀一本「活的書」。
每位受訪者,都是一本獨特的故事書,而他要做的,就是陪著對方把這本書翻開。
第一層,是「成長」。他總會問:「你是怎麼長大的?」
這不是考試,而是一個入口。那背後可能是童年的街道、學校的走廊、第一場音樂比賽的舞台,也可能是某段孤單卻頑強的日子。當受訪者開始細細回憶,成長的軌跡便漸漸拼湊起來。
第二層,是「成就」。
郝哥強調,成就不等於名氣。能夠活過生命中的艱難,能走到當下的此刻,本身就是成就。對音樂家張維紓來說,也許是第一次登上音樂廳的舞台;對另一位普通的受訪者來說,可能只是走過一場低潮。這些故事,讓聽眾看到的是「此時此刻的自己」。
第三層,是「成為」。
那是關於未來的期待。每個人都在撰寫自己的故事,沒有人能預知結局,但總能描繪想去的方向。當受訪者談起「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其實也在提醒聽眾:每個當下,都可能是未來的起點。
成長屬於過去,成就是現在,成為則是未來。這三層,交織成完整的人生弧線。
三有:有趣、有料、有用
除了「三層」,郝哥還有另一套思維:「三有」。
「有趣」是過去。回憶裡的點滴——哪怕是尷尬、笨拙,甚至帶點自嘲——都能讓人會心一笑。郝哥從不挖受訪者的傷疤,他說:「幽默,從來不是建立在傷害別人之上。只有自嘲,才有安全的底線。」因此,他只會問:「過去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由對方決定要揭示多少。
「有料」是現在。當受訪者談及現階段的經驗與體會,聽眾能從中得到啟發。就像張維紓第一次嘗試與Podcast跨界合作,那份緊張與勇氣,正是「有料」的體會。郝哥常用一句話總結:
「嘗試會帶來見識,見識會帶來膽識。」
「有用」則指向未來。當受訪者談及給自己的建議,那些話同時也成了聽眾的鏡子。或許張維紓會說:「下一次,我想讓音樂更自由地呼吸。」那聽眾心中,也可能浮現:「下一次,我要更勇敢地做自己。」
舒適,是最重要的溫度
郝哥的訪問哲學,歸根究柢,只有兩個字:舒服。
主持人要舒服,因為開放式問題不用「硬掰」。
受訪者要舒服,因為沒有考試、不必防備。
聽眾也要舒服,因為對話自然流動,沒有壓迫感。
他相信,唯有舒服,才能持久。
而唯有持久,才能日積月累,成為一股真正的力量。
這就是他五百多集節目以來的核心:
舒服,才做得久;做得久,才做得好。

現場的意義
11月12日那晚,台中歌劇院的小劇場座無虛席。觀眾親眼看見了,原來郝哥真的沒有「訪綱」,也真的沒有「後製剪輯」。
他與張維紓的對談,如同河流般自然而流淌。偶爾一個眼神交流,偶爾一個即興的追問,便讓全場都跟著進入故事。
有人說,現場版和線上收聽最大的不同,是看見了表情、肢體與臨場的不確定性。那些小小的停頓、真誠的笑聲,甚至語氣中的顫抖,都讓人更能感受到「真實」。
這場「郝聲音」,不只是聲音,更是一場生命的交換。
精選金句
- 「每次訪問,都是一次看見他人,也看見自己的機會。」
- 「幽默,從來不是揭別人的傷疤,而是勇敢自嘲的力量。」
- 「成長是過去,成就是現在,成為則是未來。」
- 「嘗試會帶來見識,見識會帶來膽識。」
- 「舒服,才做得久;做得久,才做得好。」
- 「每個受訪者,都是一本活的故事書。」
- 「開放式的提問,不是為難,而是邀請。」
- 「一期一會,不完美,卻最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