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公車緩緩停靠在工廠大門口。微涼的空氣裡,林妙螢──同事們口中的「妙妙」──背著簡單的包,推開公司厚重的玻璃門。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才四個月的工作經驗,讓她既興奮又有些忐忑。
她的笑容總帶著一點靦腆,但聲音卻清脆得像小貓輕喵,讓人忍不住放鬆。誰能想到,眼前這個看似溫柔的女孩,背後卻走過一段徬徨的道路。

一、錯位的起點
她大學時讀的是醫學放射科。那是一個聽起來專業、嚴肅、與生命息息相關的領域。然而,對她來說,卻只是「分數到了就填上去」的選擇。「其實我一點也不喜歡。」她坦白地說。那些冰冷的機器、繁瑣的技術,從沒在她心裡燃起火花。她笑自己當年是「亂選的」。
畢業之後,她並沒有踏進醫療領域,而是漫無目的地投出一份份履歷,像把漂流瓶丟進大海──「有緣分的,就去那裡吧。」她語氣輕描淡寫,卻隱藏著那時候的焦慮。
父母經營小攤販,她熟悉的是人聲鼎沸的市場,習慣與人互動,也看見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創業的路太艱難,她選擇了打工、服務業、餐飲門市。這些工作雖然讓她靈活,也讓她體會「馬上解決問題」的快感,但時間零碎、作息不穩,健康和生活都慢慢失衡。
直到,她來到這間製造業公司,擔任行政助理。這不是最華麗的選擇,卻帶來了她渴望已久的「穩定」──有固定的上下班、有周末假日,能安靜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

二、屬於自己的「閒」
有人說年輕人愛「耍廢」,但妙妙卻認為,那份「閒」是和社會連結的重要窗口。
她喜歡和同齡人聚會,交換彼此的想法;她喜歡跟上科技的腳步,驚嘆於手機一鍵叫外送的便利。這些「閒暇」時刻,讓她確信自己並沒有與世界脫節。
「如果生活只有工作,會覺得自己被鎖死了。」她說。於是,她用一種「隨心所欲」的態度安排學習。洗衣服時聽Podcast、跑步時聽故事,甚至做瑜伽時,也在和身體對話。
她特別喜歡《思維槓桿》這類節目,那些簡單的觀點,總能在不經意之間,撬開一扇新的窗。

三、跑步與瑜伽:從努力到不努力
談到運動,妙妙笑了。她去年才開始跑步,最長五公里。可每次跑到第三公里,就想放棄。
「我真的覺得跑步好難。」她皺起眉頭。
但郝哥(主持人)告訴她:「為什麼一定要五公里?跑一公里也算跑啊。」這句話讓她一愣。她回想第一次被教練鼓勵「每天跑一公里」,那種「一公里誰跑不到?」的自尊心被挑起,卻也因此真正開始了。
後來,她又聽說「超慢跑」──慢到像走路一樣的跑步。突然間,壓力消失了。因為她發現:原來運動,不必和痛苦劃上等號。
瑜伽更是如此。她天生柔軟度好,動作總是比旁邊的阿姨們輕鬆自如。當她彎下身,身體輕鬆貼近大地,而其他人還在咬牙堅持時,她忍不住有點小小優越感。
「其實這份優越感,也是一種快樂。」她笑著說。
然而,她的肌力並不好,常常撐不久就覺得吃力。但她並不沮喪,因為她懂得用「喜歡」來堆疊力量──柔軟度是她的天賦,而肌力,會在一次次練習中悄悄增長。
這正是「努力,可以不費力」的真實寫照。

四、微小的開始
「目標要設低一點。」妙妙記得這句話。
跑步不必五公里,先從100公尺開始;瑜伽不必追求完美,先從最舒服的姿勢做起;甚至連運動都不用特別安排,走去公車站的100公尺,也是運動的一部分。
「每天達標,成就感就來了。」她的眼睛亮了起來。
這就是《微習慣》所說的力量──一天只要做一件小事,就能啟動改變。
原來,真正的進步不是咬牙苦撐,而是讓自己「輕鬆一點、開心一點」。當你覺得「好玩」、「舒服」,自然就會想再多走幾步、多做一下。
五、職場新鮮人的啟示
妙妙的故事,或許正是許多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縮影。她沒有明確的方向,學的專業和工作的落差極大,常常懷疑自己能不能走出一條路。
然而,她在最平凡的日常裡,慢慢找到答案──跑步教她「從小開始」;瑜伽讓她「善用天賦」;Podcast提醒她「學習要隨心所欲」。
她不再焦慮於「未來一定要怎樣」,而是專注於「今天能做什麼」。
她說:「我只是想要每天都覺得自己有在前進,不一定快,但要開心。」
這句話,簡單卻帶著穿透人心的力量。
精選金句
- 「如果找不到喜歡的工作,就用喜歡的方式去工作。」
- 「努力,不是苦撐,而是找到讓自己開心的方式。」
- 「一百公尺也能成為習慣的開始,關鍵在於每天都做。」
- 「真正的學習,不是壓力,而是隨心所欲的好奇心。」
- 「優勢不是炫耀,而是讓你有力量繼續前進的理由。」
- 「人生計畫趕不上變化,但小小的堅持,會帶來大大的成就感。」
- 「成就感,來自一次次輕鬆的達標,而不是一次痛苦的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