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緣起:從一個聲音開始
台北的一間錄音室裡,午後的光靜靜地灑落在桌面。主持人郝哥帶著笑容,迎來遠從高雄北上的來賓——Wawa,一位音樂老師,也是剛開始嘗試製作 Podcast 的新手。她的節目名稱溫柔又真誠,叫做《孩子的愛語故事》。
初次聽到這個名字,郝哥眼睛一亮。愛語——不是「我與你」的語,而是語言的語。那是一種傳達愛的方式。
Wawa輕輕點頭,聲音清澈:「一來是很多人都說我的聲音好聽,再來是……我想讓更多孩子,能夠感受到愛的陪伴。」她的語氣帶著堅定,卻又透著一絲不確定。

二、音樂老師的心願
Wawa平時在學校任教,也帶著一對一課程。她看過孩子在情緒困境裡無助的神情,也看過他們在生活壓力中掙扎的模樣。她陪伴過,但她很清楚,一對一的陪伴永遠有限。
「如果能用聲音,把故事一次錄好,放在網路上,不就能陪伴更多孩子嗎?」
這樣的念頭,像一粒種子落進她心裡。於是,她開始嘗試——雖然生澀,卻懷抱滿滿的愛。

三、愛之語:五種心靈的方言
在節目裡,Wawa談到「愛之語」——一位美國教育家提出的概念。
她笑著數著手指,一一說明:
- 讚美的言詞:一句「你做得真棒!」能讓孩子心裡亮起燈。
- 肢體的接觸:擁抱的瞬間,是最直接的安全感。
- 禮物的心意:一顆糖果、一張小卡,都是「我想到你」的證明。
- 付出的行動:倒杯水、拍拍肩,是無聲卻深刻的愛。
- 精心的時刻:真正的陪伴,是放下手機,認真看著對方說話。
說到「擁抱」,坐在旁邊的女兒芩芩立刻撲進媽媽懷裡。那個畫面,讓在場的每個人都忍不住微笑。愛之語,不只是一個理論,而是此刻最真實的畫面。

四、修煉中的媽媽
但現實從來不會只有溫柔。
「我常覺得自己像是『修煉中的媽媽』。」Wawa苦笑。
芩芩正值青春期,情緒像煙火一樣,一點火花就炸開。可怕的是,媽媽也會炸毛,家裡瞬間變成兩顆互相引爆的「炸彈」。
有一次,母女倆的爭執後,Wawa靜靜坐著想:如果換一種方式陪伴,會不會比較好?
於是她開始透過故事,試著讓愛語在彼此之間流動。

五、在不安裡寫下故事
2023年7月,網路上流傳著「世界要毀滅」的謠言。孩子之間互相傳說,焦慮蔓延得比病毒還快。
「媽媽,真的會有大地震嗎?」「海嘯會不會淹到我們家?」芩芩的眼睛滿是驚慌。
即使媽媽耐心解釋,甚至請醫生和其他大人再三安撫,焦慮仍然纏著孩子不放。
那天清晨,Wawa決定寫一個故事。她把女兒的擔憂寫進故事裡,用溫柔的敘事帶孩子走出恐懼。她一氣呵成,從寫作到錄音、剪輯,只為在謠言「世界末日」到來之前,把故事送到孩子耳裡。
「因為我不希望只有芩芩安心,我希望更多孩子也能聽見這份安定。」

六、創作者的內耗
然而,做 Podcast 並不像她想得那麼簡單。
錄音、剪輯、挑音樂,每一個環節都讓完美主義的她掙扎。她常常一邊哭、一邊繼續工作。做貼紙、設計卡片、製作 QR Code,每一件小事都耗費她的心力。
「我有時候邊掉眼淚,邊把東西做完。」她笑著說。
旁邊的芩芩忍不住吐槽:「我媽啊,根本就是邊做邊炸毛啦!」
房間裡的氣氛,瞬間因為這句話而鬆開。這就是母女之間最真實的互動:有淚水、有爭執,但更有愛。

七、二十年的老師,新的挑戰
Wawa當音樂老師已經二十多年。她說,剛開始的自己,面對學生的情緒,常常不知所措。
「以前我想帶學生靜心,結果全班都在吵,沒人理我。」她回憶。
但隨著時間,她學會了自我覺察與修煉。如今的她,能讓孩子們安靜下來。她也更懂得,只有自己先穩了,才能穩住孩子。
「因為自己變穩了,才有力量去接住別人。」
這句話,在場的每個人都點頭。
八、做與不做之間
當談到做 Podcast 的收穫時,Wawa眼神閃著光。
「四月時郝哥在書上寫的那句話,真的打動我——『不做,想一輩子;做了,講一輩子。』」
她笑著說:「我就決定,六月開始做了。」
即使不完美,即使常常想放棄,她還是選擇了堅持。
因為她知道,每一則故事,可能都會成為某個孩子的心靈依靠。
九、給未來的自己
當郝哥問她,若有朋友想做 Podcast,她會怎麼建議?
她說:「如果你想把一份心意留在世界上,那就去做吧。至於聲音好不好聽、技術熟不熟練,先放下。先做,再慢慢優化就好。」
這句話,像是說給別人聽,更像是提醒自己。

十、愛的流動
訪談的尾聲,母女倆並肩坐著。桌上放著那張小卡,上頭寫著:「陪孩子一起用故事,學會愛的語言。」旁邊的 QR Code,正是通往《孩子的愛語故事》的入口。
錄音室裡的氛圍靜了下來。Wawa看著女兒,眼神裡是深深的愛。
「讓孩子聽見,讓爸媽聽見,讓愛語傳遞。」
這一刻,她知道自己走在對的路上。
精選金句
- 「不做,想一輩子;做了,講一輩子。」
- 「當自己變穩了,才有力量去接住別人。」
- 「愛的語言,是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
- 「陪伴不是待在身邊,而是彼此專注的時刻。」
- 「放自己一馬,才能走得更長久。」
- 「完美不是目的,持續才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