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72:《跨越時代的管理聖經:從杜拉克到台灣企業的永續之道》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清晨的陽光透過百葉窗,灑在一間會議室的長桌上。桌上堆疊著一份份厚重的企劃書,散發著淡淡的油墨味。教授陳宗賢坐在桌首,眼神炯炯,卻帶著一抹平和。他習慣在每次錄音前,先將思緒沉澱——因為他深知,接下來的對話,不只是單純的談話,而是一次「知識的傳遞」。

Clear坐在他對面,帶著筆電與筆記本,臉上寫著專注。她代表了無數焦慮的企業主與管理者——那些正被政治動盪、經濟波動、AI數位轉型浪潮,以及人才荒所逼迫的中小企業領導人。

「教授,」Clear問道,「這些問題,該怎麼辦呢?」

教授笑了笑,推了推眼鏡,語氣堅定而從容。

「還是要回到彼得.杜拉克。」


一、從戰火到管理聖經:杜拉克的起點

陳教授常說,他是杜拉克的信徒。

杜拉克,一個生於1909年奧地利維也納的年輕人,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全球經濟恐慌。他不只是學者,更是顧問、訓練師與思想家。他的觀察與實踐,最終化為1954年出版的《Management》,被譽為「管理學的聖經」。

Clear翻閱著資料,問了一個許多人心中的疑惑:「1954年的東西,能用到2025年嗎?」

教授語氣堅毅:「能。因為管理的核心,不是技術,而是人性。


raw-image

二、管理的演進:從軍隊到企業

教授緩緩描繪著歷史長卷。從亞當史密斯《國富論》中的分工與貿易優勢,到泰勒的科學管理,從法國費爾的行政管理,到哈佛貨商研究的人性理論。

他一邊說,一邊比劃著:「管理的源頭,其實來自軍隊。Span of Control——一個人最佳的領導幅度是五到七人,就像軍隊裡的編制。」

Clear聽得入神,彷彿看見工廠裡的工人因燈光改善而提升效率,看見軍隊裡士兵因結構清晰而服從命令。

「而杜拉克,」教授停頓片刻,「就是把這些碎片集大成的人。」


三、企業的三大核心:使命、責任、實踐

談到杜拉克的思想,教授語速加快,像是回到熟悉的戰場。

「三大部分,這是杜拉克的核心。」

  1. 使命(Mission):企業存在的根本,不是賺錢,而是「創造顧客」。
  2. 責任(Accountability)當責責任不只是負責,而是對結果承擔。
  3. 實踐(Practice)將理論化為行動,透過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分權制度、時間管理,將抽象變成落地的成果。

Clear低聲念著:「當責等於負責乘上績效。」

教授點頭,像是老師肯定學生的答案。


raw-image

四、台灣的痛點:成長有限公司

教授話鋒一轉,眼神嚴肅起來。

「你看現在的中小企業,痛點很清楚——人力不足、職能不足、資金不足、管理不足。」

Clear聽得心頭一震。這正是她最近從許多企業主口中聽來的苦惱。

「所以我要把杜拉克的思想,轉化成適合我們台灣用的工具。」教授說。

於是,他提出了台式OKR。與矽谷式的OKR不同,這套方法融合了杜拉克的「目標管理」與戴明博士的「PDCA循環」,更符合台灣企業的文化與體質。


五、十二個DNA:跨越時代的藍圖

陳教授為新一期CEO班設計了「杜拉克精實管理的12個DNA」。

這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一套帶領企業活下去、走下去的地圖。

  1. 企業使命
  2. 管理者的任務
  3. 組織發展
  4. 領導風範
  5. 高效管理(目標與績效)
  6. 分權管理(責任中心)
  7. 人財管理
  8. 創新與知識管理
  9. 時間管理
  10. 策略規劃
  11. 決策智慧
  12. 自我管理

教授舉起手,重重地拍了一下桌面。

「企業要活,不是靠經驗。經驗可能讓你成功,但也可能讓你失敗。真正能帶你走遠的,是這十二個DNA。」

raw-image

六、場景的對照:經營不是獨樂樂

Clear忽然想起前幾週,一位中小企業老闆的嘆息——

「我已經很努力了,可是團隊就是不上來。」

教授的話像是一記當頭棒喝。

「很多老闆有兩種錯誤:一種是自己懂了,就只讓團隊去上課;另一種是自己學了,卻不讓團隊學,怕他們超過自己。」

他抬起頭,語氣鏗鏘:「真正的經營者,要懂得眾樂樂。經驗不能壟斷,知識必須共享。」

Clear彷彿看見一個場景:會議室裡,不是孤獨的老闆在獨白,而是一群主管圍繞在一起,討論策略、分工明確、共同成長。


raw-image

七、時間的重量:日本的啟示

談到時間管理,教授眼神閃爍著敬意。

「為什麼日本能在亞洲勝出?因為他們把時間視為資產。」

Clear腦中浮現東京地鐵的畫面,分秒不差的列車,井然有序的人潮。

教授的聲音繼續迴盪:「一個人能不能成就高,與時間管理成正相關。能力再強,時間浪費了,也不會有大成就。」


raw-image

八、決策的成敗:劉邦與項羽的啟示

「項羽兵力最強,最後卻敗了。」教授語氣沉穩,「因為決策錯誤。」

「劉邦雖然出身卑微,卻懂得用人、懂得聽團隊意見。這就是決策的力量。」

Clear沉默良久。她明白,這不只是歷史的故事,更是今日企業的鏡子。


九、尾聲:從杜拉克到我們

錄音結束時,會議室外的天空逐漸轉暗。教授收起桌上的筆記,語氣卻依舊堅定。

「企業經營,不只是賺錢,而是能不能走得長久。杜拉克留下來的,不是老舊的理論,而是一面鏡子,照見每一個管理者該面對的真實。」

Clear合上筆電,心中像被點亮了一盞燈。她知道,這一場對話,將會是許多企業主的新起點。


精選金句

  1. 「管理的核心,不是技術,而是人性。」
  2. 「當責=負責 × 績效。」
  3. 「企業存在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創造顧客。」
  4. 「經驗是成功的起點,也是失敗的開始。」
  5. 「時間是資產,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6. 「不能獨樂樂,必須眾樂樂。」
  7. 「真正的領導,不是自己最強,而是讓團隊更強。」
  8. 「決策比聰明更重要,錯誤的決策比無知更致命。」
  9. 「管理不是公式,而是對人的理解與實踐。」
  10. 「杜拉克的智慧,跨越時代,因為人性沒有改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26會員
274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8/24
有人說,最會賣的人,也最不適合當主管;也有人相信,銷冠能引領團隊衝鋒。真相到底是什麼?本文透過一位教授的親身經歷,帶你走進那些充滿壓力與抉擇的場景:從清掉上億庫存、培養超級業務,到面對銷冠威脅離職的沉著回應。我們將重新看見,什麼才是真正的「銷售力」與「管理力」。
Thumbnail
2025/08/24
有人說,最會賣的人,也最不適合當主管;也有人相信,銷冠能引領團隊衝鋒。真相到底是什麼?本文透過一位教授的親身經歷,帶你走進那些充滿壓力與抉擇的場景:從清掉上億庫存、培養超級業務,到面對銷冠威脅離職的沉著回應。我們將重新看見,什麼才是真正的「銷售力」與「管理力」。
Thumbnail
2025/08/24
當基本工資上漲、上市櫃企業被迫加薪,台灣中小企業該如何在夾縫中求生?這不只是成本壓力,更是品牌價值、人心穩定與經營模式的考驗。本文帶你走進企業現場,從薪資設計、組合銷售到ESG責任,看見「危機就是轉機」的真實力量。
Thumbnail
2025/08/24
當基本工資上漲、上市櫃企業被迫加薪,台灣中小企業該如何在夾縫中求生?這不只是成本壓力,更是品牌價值、人心穩定與經營模式的考驗。本文帶你走進企業現場,從薪資設計、組合銷售到ESG責任,看見「危機就是轉機」的真實力量。
Thumbnail
2025/08/24
在許多企業裡,「吃大鍋飯」心態像一種慢性病,悄悄侵蝕組織。員工缺乏動力,老闆明知問題卻不敢下手。陳宗賢教授以四十年實務經驗告訴我們:要破除這種文化,必須推動分權管理、績效導向,讓員工從「來就有薪水」轉向「創造才有獎勵」。這不只是制度的革新,更是老闆魄力的試煉。
Thumbnail
2025/08/24
在許多企業裡,「吃大鍋飯」心態像一種慢性病,悄悄侵蝕組織。員工缺乏動力,老闆明知問題卻不敢下手。陳宗賢教授以四十年實務經驗告訴我們:要破除這種文化,必須推動分權管理、績效導向,讓員工從「來就有薪水」轉向「創造才有獎勵」。這不只是制度的革新,更是老闆魄力的試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AI時代,如何以不變應萬變?本文引用了《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中的觀點,強調成長型思維和專題式學習的重要性,幫助你在職場中脫穎而出,實現倍數成長。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AI時代,如何以不變應萬變?本文引用了《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中的觀點,強調成長型思維和專題式學習的重要性,幫助你在職場中脫穎而出,實現倍數成長。
Thumbnail
透過閱讀「一如既往」一書,理解作者所提人性裡不變的法則有哪些,並以此來觀看關於理財、職場、人際等各方面的狀況,如能以此做為方針,或引導自己去面對生活、工作、財富等種種。
Thumbnail
透過閱讀「一如既往」一書,理解作者所提人性裡不變的法則有哪些,並以此來觀看關於理財、職場、人際等各方面的狀況,如能以此做為方針,或引導自己去面對生活、工作、財富等種種。
Thumbnail
永續經營V.S.短視近利 全世界企業大大小小千千萬萬,然而能笑到最後的,又有幾許人? 《基業長青》不是要來介紹那些命特別長的公司,而是被作者柯林斯譽為「高瞻遠矚」的企業。書中焦點關注它們的兩大特質:堅定的核心理念與踏實的願景實踐。 本書所談不僅限於企業管理,更能套用到身為「小螺絲釘」的我們的人生中。
Thumbnail
永續經營V.S.短視近利 全世界企業大大小小千千萬萬,然而能笑到最後的,又有幾許人? 《基業長青》不是要來介紹那些命特別長的公司,而是被作者柯林斯譽為「高瞻遠矚」的企業。書中焦點關注它們的兩大特質:堅定的核心理念與踏實的願景實踐。 本書所談不僅限於企業管理,更能套用到身為「小螺絲釘」的我們的人生中。
Thumbnail
本文透過愛瑞克的分享,探討如何發現和實現自我,內向者如何擴展人脈,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善良、應對科技變化,並建立穩定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幫助我們在追求夢想的同時,找到內心的穩定與滿足。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透過分享與連結建立歸屬感,實現內在成就。
Thumbnail
本文透過愛瑞克的分享,探討如何發現和實現自我,內向者如何擴展人脈,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善良、應對科技變化,並建立穩定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幫助我們在追求夢想的同時,找到內心的穩定與滿足。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透過分享與連結建立歸屬感,實現內在成就。
Thumbnail
能夠電子化的事情,我決不紙本作業;物品盡可能減少包裝甚至趨近零包裝。 我總認為那樣就叫做永續。 但除非人類集體死亡,否則我發現這麼操作,可能會有問題的。
Thumbnail
能夠電子化的事情,我決不紙本作業;物品盡可能減少包裝甚至趨近零包裝。 我總認為那樣就叫做永續。 但除非人類集體死亡,否則我發現這麼操作,可能會有問題的。
Thumbnail
本文介紹如何理解並找回自己做決策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各類決策,並探討了策略和權威之間的相互關係。文章鼓勵讀者遵循內在權威並執行策略,以確保每一個決策都是舒服、順暢的。另外,也提供了與作者一起討論的方式。需確保提供的出生時間精確,以取得精準的解讀內容。
Thumbnail
本文介紹如何理解並找回自己做決策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各類決策,並探討了策略和權威之間的相互關係。文章鼓勵讀者遵循內在權威並執行策略,以確保每一個決策都是舒服、順暢的。另外,也提供了與作者一起討論的方式。需確保提供的出生時間精確,以取得精準的解讀內容。
Thumbnail
彼得杜拉克: 我們的人生使命是創造正向改變,而不是向別人證明我們有多聰明,或我們永遠是對的。 人生中的每個決定,是由「有權力」做這個決定的人所做的。 如果我需要影響某個決策者,因為他有權利為世界創造正向改變,那麼這個人就是我的「顧客」。 ​第二點感同身受。想要在自己的領域擁有更
Thumbnail
彼得杜拉克: 我們的人生使命是創造正向改變,而不是向別人證明我們有多聰明,或我們永遠是對的。 人生中的每個決定,是由「有權力」做這個決定的人所做的。 如果我需要影響某個決策者,因為他有權利為世界創造正向改變,那麼這個人就是我的「顧客」。 ​第二點感同身受。想要在自己的領域擁有更
Thumbnail
#VUCA時代 #領導力 #策略 #應變能力 #人際關係 #成功 #野蠻生長 面對VUCA時代的挑戰 如何乘風破浪 並取得成功? 這本野蠻生長指南將助你打造堅固的航船 應對變化與不確定性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勇創輝煌!
Thumbnail
#VUCA時代 #領導力 #策略 #應變能力 #人際關係 #成功 #野蠻生長 面對VUCA時代的挑戰 如何乘風破浪 並取得成功? 這本野蠻生長指南將助你打造堅固的航船 應對變化與不確定性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勇創輝煌!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過去與現在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新一代的挑戰以及資源不均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過去與現在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新一代的挑戰以及資源不均的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