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人,應該都曾感受過孤單,但孤單是什麼滋味,卻很難說出口。
也有人說,如果我們願意從自然界的角度來觀看,其實人並不孤單,反而與萬物有著超乎想像的連結。《當你發現一顆剛剛好的石頭》從書名開始,就試圖揭示這個主題。
《當你發現一顆剛剛好的石頭》/ 作者瑪麗・蓮・芮( Mary Lyn Ray)/ 繪者費里希妲・薩拉( Felicata Sala)/ 譯者黃又青 /出版阿布拉出版202505
然而,為什麼是「石頭」?
而且是「一顆剛剛好」的石頭?石頭本身份量不輕,這樣的主題會不會反而帶來更沉重的感覺?儘管它是一本童書。
或許正因為是童書,讀者反而能從簡單的語言和直觀圖像中,輕鬆尋找到理解和共鳴。這也是我打開這本書的理由。
以好奇心重新認識石頭
瑪麗・蓮・芮(Mary Lyn Ray)的文字簡潔易懂,卻充滿詩意。她以第二人稱的語氣,像是在邀請每個人一同來感受石頭的魅力。
她談論與石頭相處的方式,首先以視覺:
「一眼就能看出⋯⋯巨大的石頭是讓人攀爬的」;也能用觸覺感受——放進口袋、堆疊、排列,甚至坐在上面等等。


這些互動方式是孩子天生的遊戲本能,對大人而言,卻可視為一種嶄新的觀看角度,邀請我們以好奇心重新認識石頭。
接著,她深入討論石頭和人之間的共通性:
即使沒人理解你,但「你和石頭都知道他們錯了」;又如山脈裡的大石頭,雖然沒人看見,也絲毫不妨礙自己的壯闊和獨一無二。而這份「巨大」能夠延伸到多大呢?就像「地球」那麼大。我們常常忘記自己就站在視野所及最大的石頭上。如同我們也忘記,自己擁有與他人相似、卻總是截然不同的視野。

但你和石頭 都知道他們錯了。
也正是這種與萬物相通的本質,讓人與石頭之間,如同性格迥異的朋友,卻能產生某種共鳴。
專屬於自己的石頭
而本書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點出我們如何透過石頭看到自己:
「每一顆石頭都很重要,即使只有你知道為什麼」
「但總會有那麼一顆石頭讓你感到訝異⋯⋯」
有那麼一個時刻,人們會遇見一顆專屬於自己的石頭,一顆剛剛好可以握在手上的石頭。

石頭是一種投射,正好標記了人們當下的思緒。當它被握在手中,並放進「一個你用來記住特別事物的地方」,那麼那一刻的感受與想法,也就被自己溫柔地珍藏起來了。
儘管被藏起來,也不會掩去那份剛剛好的、獨一無二的時間的美感。那個瞬間,世界應該是在手中發著光的。

這一刻的感受與想法,也就被自己溫柔地珍藏起來了。
我們一直連結著世界
而這份光亮,我們能在畫家費里希妲.薩拉(Felicata Sala)的插圖裡清楚的的感受到。從蝴蝶頁裡就有提示:
一片灰色塊狀的石頭縫裡,隱隱透著點點微光;當我們尚未認出屬於自己的那顆石頭時,石頭是黑的,馬路上的人群也是灰黑色的,唯有孩子是鮮豔的,唯有被選中的石頭是鮮豔的。這份獨特性需要由自己來認出(握住),即使他人看不見。唯有自己認出它,看世界的角度才會隨之改變,眼底的世界便會閃閃發亮。
更重要的是,只要握住那顆與自己共鳴的石頭,不僅可以讓世界顛倒著看(看見不同角度),也擁有了一種與世界重新連結的方式。

當我們尚未認出屬於自己的那顆石頭時,石頭是黑的。

那個瞬間,世界應該是在手中發著光的。
作家兼藝術家約翰・柏格説過: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若那顆石頭因為我們的珍視而閃閃發亮,那麼我們的世界也就隨之發亮;若我們感到孤單,石頭就是那份孤單的具體印記。正因為我們對它有所理解,便可能再次感受到與世界那份微妙的連結與震動。
正如一開始圖中的小女孩想要離開媽媽的牽引,去觀察路邊的石頭,最後當她找到一顆剛剛好的石頭時,也滿足地重新握住媽媽的手。
此時,孤單就像是一份禮物,提醒我們,其實在內心深處,有份不可思議的連結,一直被自己深藏著。

若我們感到孤單,石頭就是那份孤單的具體印記。正因為我們對它有所理解,便再次感受到與世界的連結。
書名:《當你發現一顆剛剛好的石頭》
作者:瑪麗・蓮・芮( Mary Lyn Ray)/繪者:費里希妲・薩拉( Felicata Sala)/譯者:黃又青/出版:阿布拉出版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