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刊載於《人間福報・閱讀咖啡館》
作者:安・艾珀(Anne Herbauts)
翻譯:林幸萩出版:大塊文化20250401
翻開比利時作者安・艾珀(Anne Herbauts)的繪本,彷彿看見光線灑落,風微微顫動,空氣中瀰漫著無聲的絮語。

這本書以睹物思人的呈現方式,間接傳遞了失去的情感與哀悼的節奏,讓療癒在反覆中緩緩展開。
缺席的所在,卻有著存在的重量
整本書裡,我們看不到任何人物出現。左頁只有反覆的問與答,當孩子問「奶奶什麼時候回來?」右下角就會出現奶奶充滿憐愛和希望的回答。
右頁的圖像是一幅幅的生活情景:窗簾拂過地板、廚房裡的魚和器具、奶奶的針線和孩子的車車、牆上的家族照片,奶奶與孩子的物品以一種日常且混雜的方式並置著。
每幅圖像裡都佈滿擁擠的物品,但是卻沒有人,所以每個房間感覺空蕩蕩的。作者安・艾珀(Anne Herbauts)聚焦在圖像上,讓讀者反芻空間裡的流光、物品,思考在空蕩蕩的存在裡,到底有什麼東西在醞釀、發酵。是思念,是哀悼,還是療癒的回聲?即使沒有人,我們卻感受到流淌在物品之間,那份親密的關係。


書中沒有說明奶奶是過世或者去哪裏,也沒有形容孩子和奶奶之間的情感深厚,甚至沒有提到孩子的年紀,反倒在圖像之外,藉由重複跌宕的問答,呈現這些曖昧又綿長的情感與思念。
孩子的聲音在生活場景裡跑來跑去,一再地詢問同樣的問題,而奶奶每次(無聲的回應)聲調一次一次更溫柔,也一次一次更撫慰人心。對我來說,整本書就是一首反覆吟唱的情歌,順著每一個翻頁中,拉高情感的尾韻。
這是一本關於「缺席」的繪本,卻讓人感受到存在的重量。窗簾暗示風的造訪,陽台的植物訴說著陽光的停留,廚房裡的的魚和櫃子上的絲巾則留下生活的痕跡。空間因此成為記憶的容器,允許我們藉由想像力,把無所不在的留白,拼湊成一頁頁連接成行的完美故事。

在無聲的留白裡,感受到療癒與希望
這明明是一本關於「缺席」的繪本,卻讓人感受到存在的重量。窗簾暗示風的造訪,陽台的植物訴說著陽光的停留,廚房裡的的魚和櫃子上的絲巾則留下生活的痕跡。空間因此成為記憶的容器,允許我們藉由想像力,把無所不在的留白,拼湊成一頁頁連接成行的完美故事。
也許這是來自一個還不懂得死亡的孩子,每天尋找奶奶;也或許是理解失去的孩子,在心中不斷地反覆詢問,像海浪持續拍打礁石,慢慢緩解心中的悲傷。而對讀者而言,則是透過每一次的翻頁,感受到記憶流動的痕跡。
失去是什麼?死亡是什麼?生命又是怎麼回事?作者安・艾珀(Anne Herbauts)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她透過日常物件與空間痕跡,讓我們感覺到時間強大的驅動力:是光影的流變、是風的殘影、展翅高飛的鳥兒、或者隨季節歸返的燕子。生命的倏忽、流動、反芻與希望,一切都顯得寬闊和多采多姿。


讀完這本書,心中會慢慢沉澱下來。沒有要追尋的答案,也沒有分辨情緒的必要。只要靜靜待在留白處,生命自會解答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