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兩種說法:
「結婚比較長壽」
「生小孩讓女人的事業受影響」乍聽之下,兩者好像互相矛盾:婚姻與家庭一方面似乎帶來健康上的保護,另一方面卻也讓某些人(特別是女性)在職涯上付出代價。很久以前,我也曾聽過一種說法:婚姻對男性的好處比對女性多。甚至有人說,女人結婚以後會短命!
那麼,科學研究到底怎麼說?
已婚者平均比較長壽,但性別差異不固定
跨國與台灣的研究普遍發現:已婚者的死亡率比未婚、離婚、或喪偶者低。
在台灣,人口統計模型顯示,已婚者的死亡率明顯低於其他群體,甚至差距比「吸菸與不吸菸」的壽命差還大 [Wang & Yue, 2015]。
在美國的急性心肌梗塞研究裡,已婚男女的住院死亡率都較低,長期存活率也更高 [Chandra et al., 1983]。
荷蘭的分析則指出,未婚者的超額死亡主要來自「外因」(如意外、自殺)和生活型態相關疾病,顯示行為差異是重要原因 [Joung et al., 1996]。
關於婚姻為何使人長壽,有兩種理論,一是婚姻保護論(Protection Theory),另一個是健康選擇論(Selection Theory)。
婚姻保護論是由Vallin 與 Nizard以及Kobrin 與 Hendershot兩組人馬在1977年同時提出的。這個理論主張,婚姻關係本身能夠直接提供對健康與壽命有益的保護作用。這種保護來自於多個層面,包括伴侶間的社會與情感支持、穩定的經濟資源、以及共同維持的健康生活習慣。簡而言之,婚姻透過降低壓力、提供照護與鼓勵來改善個體的健康狀況,進而延長壽命。
與此同時,健康選擇論則由Kobrin 與 Hendershot提出。該理論認為,婚姻與長壽之間的關聯性,部分原因並非來自於婚姻的保護,而是來自於個體進入婚姻時的「篩選」過程。具備較高教育程度、更穩定收入或本身就擁有較佳健康狀況的人,通常更容易步入婚姻並維持長期的關係。這意味著,已婚群體在統計上,本身就是一個被篩選過的「健康」群體,因此其平均餘命較高是可預期的。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兩大理論並非相互排斥,而是在不同情境與人群中共同發揮作用,共同塑造了婚姻與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
但是,在平均餘命的延長上,「婚姻對男人比較有利還是女人比較有利」並沒有一致的答案。有些情境下,男性因配偶監督而減少抽菸、酗酒,所以受益更大;但也有研究發現女性在某些社區脈絡下得到更多保護。
結論是:婚姻平均上有助長壽,但性別差異依情境而變動。
想生小孩?女性同胞們最好再多想一想
進入育兒階段後,研究結果卻呈現出明顯的性別不對稱。
在美國、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大數據分析中,女性在生育後普遍出現薪資下降、升遷停滯,甚至因照顧而中斷職涯等「母職懲罰」的現象[Cortés & Pan, 2023; Almond & Machado, 2023; Xu, 2023]。
許多情境下,男性在成為父親後,反而被視為「更可靠」,薪資上升速度加快,形成「父職獎勵 fatherhood premium」 [Kim & Hong, 2024]。
在台灣,中央大學的研究指出,女性教師在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時,常擔心影響升遷,實際上也容易遭遇職涯不利後果 [董,2025]。
相反的,另一篇臺灣的論文則顯示,男性在申請育嬰假初期常因社會刻板印象而被誤解,但一旦決定持續申請,外界干擾較少 [陳,2025 ]。
另一個跨國比較研究發現,托育制度設計(公共托育、補助與親職津貼)會影響父母回職速度與性別分工 [蕭,2025]。
有趣的是,在某些高階專業領域(醫療、法律、STEM),母職懲罰出現縮小甚至反轉的跡象 [Buchmann & McDaniel, 2016]。但這只是少數職業的例外,整體趨勢仍然是「母親受懲罰、父親得獎勵」。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學者提出了幾條可能的機制:
1. 行為與時間分配:母親更常中斷職涯、減少工時;父親則大多維持全職工作。
2. 雇主預期與歧視:雇主常預期女性生育後「會不專心」,於是提前壓低薪資或不給升遷。
3. 正向選擇與信號化:男性當上父親後,往往被視為更「可靠」,這種信號促進了職涯發展。
4. 制度環境:托育政策、婚姻財產法,會放大或縮小這些差異。疫情期間學校停課時,母親的退出率更高,就是制度環境影響的明顯例子。
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看,我們會發現一個弔詭的現象:
婚姻與家庭,平均上對壽命有幫助;
但育兒責任,卻對職涯造成性別化懲罰。
也就是說,家庭並非單純的「好」或「壞」,而是帶來健康的好處與職涯的不平等風險。
如果婚姻與育兒的益處來自「支持與穩定」,那麼社會就應該思考:如何在不依賴傳統性別分工的情況下,提供這些支持?例如:
強化公共托育,減少母親職涯中斷的壓力。
鼓勵男性積極申請育嬰假,讓育兒責任更平均。
在升遷與薪資制度中,避免把照護中斷當作「能力不足」。

圖片作者:ChatGPT
這樣,婚姻與育兒才能真正帶來好處,而不是成為性別不平等的來源。
參考文獻
Chandra, V., Szklo, M., Goldberg, R. J., Tonascia, J., & Szklo, M. (1983). The impact of marital status on survival after 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17(3), 320–325. https://doi.org/10.1093/oxfordjournals.aje.a113544
Joung, I. M. A., Glerum, J. J., van Poppel, F., Kardaun, J. W. P. F., & Mackenbach, J. P. (1996). The contribution of specific causes of death to mortality differences by marital status in the Netherlands.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2), 142–149. https://doi.org/10.1093/eurpub/6.2.142
Kravdal, Ø. (2007). A fixed-effects multilevel analysis of how community family structure affects individual mortality in Norway. Demography, 44(3), 519–537. https://doi.org/10.1353/dem.2007.0029
Wang, H. C., & Yue, J. C. (2015). Mortality, Health, and Marriage: A Study Based on Taiwan’s Population Data. 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 19(3), 1–25. https://doi.org/10.1080/10920277.2015.1019518
P. Cortés and J. Pan, "Children and the Remaining Gender Gaps in the Labor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61, no. 4, pp. 1359–1409, 2023. doi: 10.1257/jel.20221549
Buchmann, C., & McDaniel, A. (2016). Motherhood and the Wages of Women in Professional Occupations. RSF: Th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Journal of the Social Sciences, 2(4), 128–150. https://doi.org/10.7758/RSF.2016.2.4.05
Xu, Q. (2023). From fatherhood premium to motherhood penalty: trends in the fertility effects on men’s and women’s wage in China (1989–2015).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 10. https://doi.org/10.1186/s40711-023-00199-0
Cortés, P., & Pan, J. (2023). Children and the Remaining Gender Gaps in the Labor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61(4), 1359–1409. https://doi.org/10.1257/jel.20221549
Almond, D., & Machado, C. (2023). Large motherhood penalties in US administrative microdat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0(12), e2209740120. https://doi.org/10.1073/pnas.2209740120
Goldin, C., Kerr, S. P., & Olivetti, C. (2022). When the Kids Grow Up: Women’s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across the Family Cycle. NBER Working Paper 30323. https://doi.org/10.3386/w30323
Kim, E., & Hong, B. (2024). Parenthood and gender inequality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Evidence from South Korea. Asian Social Work and Policy Review, 18(3). https://doi.org/10.1111/aswp.12324
J. Vallin and A. Nizard, La mortalité par état matrimonial. Mariage sélection ou mariage protection, Population, 1977. doi: 10.3917/popu.p1977.32n1.0125
F. E. Kobrin and G. E. Hendershot, Do Family Ties Reduce Mortality?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1966-1968,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1977. doi: 10.2307/350478
董力熒 (2025)。我國育嬰留職停薪制度之性別差異影響因素研究─以公立高中職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取自 https://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110724011
蕭欣怡 (2025)。台灣男性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取自 https://nccur.lib.nccu.edu.tw/ir/handle/140.119/79225
陳孟暄 (2025)。台灣、瑞典、日本托育政策之跨國比較:從 Esping-Andersen 理論架構出發。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取自 http://nhuir.nhu.edu.tw/ir/handle/987654321/2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