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觀經濟學定義與核心問題
定義:研究個體經濟主體(家庭、企業、政府)如何在稀缺資源下做決策,並分析價格、產量、收入分配等經濟現象。
核心問題:- 選擇問題(Choice Problem):有限資源如何配置?
- 成本與效益(Cost-Benefit Analysis):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如何影響決策?
- 市場決定(Market Determination):價格、產量與資源配置如何形成?
- 效率與公平(Efficiency & Equity):市場是否達到帕累托最適(Pareto Optimal)?
二、基本假設與分析工具


三、微觀經濟學核心架構
1️⃣ 需求與供給(Demand & Supply)
- 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價格 ↑ → 需求 ↓
- 供給法則(Law of Supply):價格 ↑ → 供給 ↑
- 市場均衡(Market Equilibrium):Qd = Qs
- 彈性分析(Elasticity):
- 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Supply)
- 所得彈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 交叉價格彈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 價格干預與政策:
- 價格上限(Price Ceiling)、價格下限(Price Floor)
- 稅收與補貼對供需的影響
2️⃣ 消費者理論(Consumer Theory)
- 效用理論(Utility Theory)
- 總效用(Total Utility, TU)與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 MU)
-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 預算約束(Budget Constraint)
PxX+PyY≤IPxX+PyY≤I - 消費者均衡(Consumer Equilibrium)
MUxPx=MUyPyPxMUx=PyMUy - 偏好理論(Indifference Curve Analysis)
- 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
- 預算線(Budget Line)
- 最適消費點:預算線切無差異曲線的切線
3️⃣ 生產與成本理論(Production & Costs)
- 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
Q=f(L,K)Q=f(L,K) - L: 勞力,K: 資本
- 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 MP):
MPL=ΔQΔLMPL=ΔLΔQ
邊際產量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 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
- 固定成本(FC)、變動成本(VC)、總成本(TC = FC + VC)
- 平均成本(AC = TC/Q)、邊際成本(MC = ΔTC/ΔQ)
- 長期成本與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 增加產量 → 平均成本下降(規模經濟)
-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呈U型
4️⃣ 市場結構(Market Structure)

5️⃣ 要素市場(Factor Markets)
- 勞動市場、土地市場、資本市場
- 邊際產量理論(Marginal Productivity Theory)
W=MPL⋅PW=MPL⋅P - 收入分配:工資、利息、租金
- 勞動供給與需求、最低工資政策分析
6️⃣ 市場失靈與政府介入(Market Failure &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 外部性(Externalities):
- 正向(Education, Vaccination)
- 負向(污染) → 徵稅 / 排放交易
- 公共財(Public Goods):
- 非排他性、非競爭性 → 政府提供
-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
- 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
- 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 政策工具:
- 稅收、補貼、價格管制、配額
7️⃣ 進階分析工具(Advanced Tools)
- 博弈論(Game Theory):策略互動、寡占行為
- 不確定性與風險(Uncertainty & Risk):
- 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
- 保險與投資決策
- 一般均衡理論(General Equilibrium):
- 多市場互動
- 交換與生產均衡
- 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
- 消費者剩餘、廠商剩餘、帕累托效率
四、微觀經濟學應用場景
- 企業決策:價格、產量、產品組合
- 產業分析:競爭策略、市場集中度
- 薪資與勞動市場:工資形成、就業政策
- 公共政策評估:稅收、補貼、污染控制
- 金融與投資:成本分析、風險管理、價格預測
- 日常生活:消費選擇、預算分配、購物行為
I需求與供給:價格影響你的選擇
想像你每天早上都想喝咖啡,原本一杯 80 元的手沖咖啡你常買,但如果價格漲到 150 元,你會怎麼做?大部分人可能會改喝便利商店的咖啡,或自己泡咖啡。這就是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價格上升 → 需求下降。
反過來,如果咖啡館推出限量新口味,你可能願意排隊購買,這是供給有限導致價格上升,也解釋了為什麼熱門商品常常「一上架就搶光」。
在微觀經濟學裡,我們還會用**彈性(Elasticity)**來分析消費者對價格變動的敏感度。例如,早餐是必需品,價格變動對需求影響小(需求缺乏彈性);而手搖飲是可選品,價格上升就容易影響購買量(需求彈性高)。
II消費者行為:如何做最聰明的選擇
每個月的零用錢或薪水都是你的預算限制(Budget Constraint),你想買新衣、吃美食、追劇都必須取捨。微觀經濟學透過**效用理論(Utility Theory)**幫你理解如何「花得最滿意」。
舉例來說:假設你有 500 元,要在奶茶和甜點間分配。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告訴你,每多喝一杯奶茶或吃一塊蛋糕,增加的滿足感多少。你會嘗試讓「每元花費帶來的滿足感」相等,這就是消費者均衡(Consumer Equilibrium)。
換句話說,你其實每天都在進行經濟學上的最優化選擇。
III.生產與成本:企業如何定價
當你在超市看到促銷商品,或外送平台打折,背後是**企業成本與邊際收益(Marginal Cost & Marginal Revenue)**的考量。企業希望生產的每一單位商品,帶來的收益至少能覆蓋成本。
例如,一家手搖飲店的原料、租金、人工等都是成本。如果他們發現加賣一杯新品可以帶來比成本更多的利潤,就會增加供應,這就是生產決策與成本分析的應用。
IV市場結構:不同的購物體驗
- 完全競爭市場(Perfect Competition):像是便利商店販售的瓶裝水,價格透明、每家差異小,你是價格接受者。
- 壟斷市場(Monopoly):例如某個地區只有一家水電公司,你不得不接受他們的價格。
- 壟斷競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像手搖飲品牌,各家口味不同,價格有彈性,但仍有競爭壓力。
- 寡占市場(Oligopoly):大型手機品牌市場,少數幾家公司主導,會觀察對手策略再定價。
理解市場結構,可以幫你更聰明地比較價格、選擇品牌。
V.市場失靈與政府介入:生活中的公平與保護
有時市場不完美,需要政府介入:
- 外部性(Externalities):像工廠排放空氣污染,你的健康受影響卻沒有直接付費,政府可能徵稅或管制。
- 公共財(Public Goods):路燈、公共公園,大家共享,私人不會自發提供。
-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購買二手車時,你不知道車況,可能吃虧,政府會規範資訊揭露。
這些原理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政策存在,也是微觀經濟學與日常生活交集的重要面向。
微觀經濟學不只是學術理論,它存在於每一次購物、投入的工作選擇安排、每一次投資決策。理解微觀經濟學而是:
- 更理性消費:知道什麼值得花錢,什麼可以省
- 更聰明理財:理解成本、邊際收益、風險管理
- 更了解市場:預測價格波動、比較品牌與服務
- 更理解政策影響:稅收、補貼、環保規範如何影響日常生活
我們的生活其實背後其實都涉及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每個人都是「經濟主體」,無論是買咖啡、選手機,還是選擇是否加班。所以聰明一點吃穿用住、賺錢先想一想社會和大環境各行各業資源下市場如何決定價格和資源配置,然後就能敏銳地找到商機、開源節流並物盡其用、思考如何最低成本資源最大化,經濟和通膨市場的變動、產業的變動和資金資源的流向!!這就是為什麼我想了解經濟學,能幫助我更理性更省力的用在關鍵的焦點!希望這篇文章也能幫助你:)by 晟兮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