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心
這幾天法鼓山ㄧ年ㄧ度的梁皇寶懺正在進行著,無論親臨法會,還是視訊参與都能感受到拜懺的莊嚴殊勝。若言之此懺法是梁武帝之后郗氏因瞋心重,業障突斃後墮為蟒蛇,身受其苦,懇求梁武帝幫她脫離苦趣,梁武帝ㄧ心向佛有大慈悲心,遂請寶誌禪師製懺文十卷,舉懺禮讓郗氏得以虔敬懺悔,滌除罪障,脫離畜生道,早日往生淨土。
如今信眾参加懺禮,亦是深感身有業障,欲藉参加懺禮,虔誠懺悔,消業除障,砥礪心志,圓滿菩提,了生脫死。但其實梁皇寶懺的懺儀就是繫心念佛。所以要行懺法得從念佛說起。而從大乘佛法時代,念佛的法門從「常行念佛三昧」由支婁迦讖 譯
的《般舟三昧經》步行念誦阿彌陀佛的「唯心念佛」證入三昧。
分出「法界一相,繫緣法界」的「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本義,是實相觀)。
見於《文殊說般若經》 卷下:
「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大乘起信論》則云:「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眞如是三昧根本。」
簡要的說「ㄧ行三昧」是稱念一佛名、見佛為方便,法界ㄧ相,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可說是「般舟三昧」的般若化。
而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位,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於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而若說「稱名念佛」的方法可淺可深,淺的是散心念,深的是定心念。念佛得入深定。這樣佛會出現於自己心中,諸菩薩得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
如此修習念佛法門,得從佛在前立,進展到佛入自己身心之中。
故有《觀佛三昧海經》云:「欲觀像者,先入佛塔」,《法華經》進一層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這裏是說佛像供在塔裏,要念佛色身相好,需先進塔裡,審細觀察佛像,然後憶持在心裏,口中持名念佛進入深定,則可早成佛道。
而消除災障,懺悔罪障,「稱佛名號」是重要的行法。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而梁皇寶懺的懺法,即是採用這種「稱名禮拜」念佛法。是故於懺儀中懺者要口誦清楚,耳聽明白,更了然於心。齊全了口、耳、心的拜懺,自然就能感應到佛菩薩大慈大悲,寬宥罪業,故拜懺得以身心自在福慧增長。所以懺心緣繫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