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禪坐

今天參加禪坐共修,法師提到初入禪坐之門,需以關注呼吸“數息”來調心,使之攝於ㄧ處,對治散亂使心安定。

這樣就能使妄念減少,增長覺照。但數息在本質上與情緒及身體狀態緊密相關。而站在佛法裏萬法唯識的立場,是無法認同身體地位的。且認為身體是痛苦的根源,具有無常的本質,是隨時可能毀壞的臭皮囊,還要人們藉著修行減少對身體的執著。

而確實在中西哲學裡“身體感”也ㄧ直沒被太多的關注。


直到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給了肉身主體性及意向性的地位,肯定它的優位性,他認為ㄧ個生命的存在,都受生物性存在的制約。這種「生物性」即身體,比智慧更偉大,因為思想本身就是身體的產物,意識只是身體的表現之一,這種思想與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截然不同。


而事實上生命的本質具有超越與增強自身的潛力。身體正是這種力量的具體化,它不只是被動的物質,而是一種能動的、具有意志的存在。而從哲人“尼采”的哲學也可發現這種思維,在他的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ㄧ書中寫道:「我只是身體及其意志,且除此之外,無他。」

他主張擁抱身體的力量與本能,讓生命力彰顯。因而身體成了他超人哲學的基礎,所以「超人」並非單純指理性或精神上的超越,包括身體的強健與意志的強大。超人應該擁抱身體的能量,擺脫傳統道德的束縛,成為自身價值的創造者。


這樣考量到身體存在價值,讓身體感優位的思想,其實在法鼓山的禪修中顯露無遺,如經行、八式動禪、坐姿與立姿瑜伽、禪坐下坐後的按摩等。禪修除了以身體感受呼吸來調息,使心置於ㄧ處外,也經由身體的運動與放鬆,達到禪修身心合一的目的。


佛法要人「無所住而生其心」(出於《金剛經》),不被心外的事物所擾,如名、色、財、食、睡,這都是現象與身體的享樂都有關,而佛法認為行住坐臥皆是“禪”,以身體感與心識的配合,及禪坐的調息達到身體放鬆、心靈放空,調順身心使之進入深深的禪定。


禪法不是一層不變的,以西方的哲思融入,應可以有更深刻的感觸,身體與心靈本就是車之兩輪,鳥之雙翼,身心合一才能整全禪修的目的,那就是智慧解脫,萬般自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浩秦的沙龍
5會員
155內容數
ㄧ層不變的生活,唯有佛禪可令生生機,這與信仰無關,佛禪療心境界領航,學佛多年以禪調作息,律規中細會生活點滴,文以記述禪趣,禪以慈悲為懷,分享文章理趣,願助有緣人禪入生活,長精神意志,向生氣勃發,存而日日向好,佛禪力不可思議,世道艱苦,唯禪心可離苦得樂。恭筆入禪,閱者同享。
浩秦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3
活 如果有一天與你親近的人都不在了,你如何給自己的活的意義呢? 瑞士精神醫學家 Bins wanger, L.認為人的存在唯有與他人關聯之下才有意義,用東方人的說法,是有“緣”才能存在。所以人活著必須ㄧ直與他人保持親近的關係,唯有這樣人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才有情緒的起伏,感受喜怒哀樂,如
2025/08/13
活 如果有一天與你親近的人都不在了,你如何給自己的活的意義呢? 瑞士精神醫學家 Bins wanger, L.認為人的存在唯有與他人關聯之下才有意義,用東方人的說法,是有“緣”才能存在。所以人活著必須ㄧ直與他人保持親近的關係,唯有這樣人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才有情緒的起伏,感受喜怒哀樂,如
2025/08/09
人間淨土 上了兩次崔中慧教授的彌勒淨土沿革的大要解說,從石窟佛龕到精美壁畫,呈顯彌勒淨土的殊勝,這從佛教藝術的角度切入淨土思想,觀想佛、菩薩等聖人所住的國土,佛的功德與願力所成的世界。確實讓人神馳想往,也發出欲意親近佛菩薩的趨力。 然而淨土思想從自心清淨到人間淨土,是印順導師至聖嚴師父經
2025/08/09
人間淨土 上了兩次崔中慧教授的彌勒淨土沿革的大要解說,從石窟佛龕到精美壁畫,呈顯彌勒淨土的殊勝,這從佛教藝術的角度切入淨土思想,觀想佛、菩薩等聖人所住的國土,佛的功德與願力所成的世界。確實讓人神馳想往,也發出欲意親近佛菩薩的趨力。 然而淨土思想從自心清淨到人間淨土,是印順導師至聖嚴師父經
2025/08/06
關稅 最近台美的關稅談判,在密祕中進行,國人被蒙在雲裡霧裡好想ㄧ窺真相,英明的政府卻以保密為理由,讓關乎國民生計、國家利益的事,只在高層間「密」傳,愚民的思維成了治國的良方,守著「密祕」讓人民猜疑,掩蓋真相,政治真的是高明的騙術啊! 在這個密祕充斥的世界,使人的心思無法單純。充斥著矯飾與
2025/08/06
關稅 最近台美的關稅談判,在密祕中進行,國人被蒙在雲裡霧裡好想ㄧ窺真相,英明的政府卻以保密為理由,讓關乎國民生計、國家利益的事,只在高層間「密」傳,愚民的思維成了治國的良方,守著「密祕」讓人民猜疑,掩蓋真相,政治真的是高明的騙術啊! 在這個密祕充斥的世界,使人的心思無法單純。充斥著矯飾與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是關於由佛教團體舉辦的靜觀課程修讀感想,作者參加了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打坐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發現自己執着己見的盲點,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
Thumbnail
本文是關於由佛教團體舉辦的靜觀課程修讀感想,作者參加了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打坐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發現自己執着己見的盲點,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對於初學者來說,打坐可以從五分鐘、十分鐘開始,先養成習慣。在打坐之前要處理好雜事,放下雜念。文章先介紹打坐的一些基本方法,然後演繹了一個10分鐘的放鬆禪體驗。最後,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了簡單總結,並預告了下一次課的內容。
Thumbnail
對於初學者來說,打坐可以從五分鐘、十分鐘開始,先養成習慣。在打坐之前要處理好雜事,放下雜念。文章先介紹打坐的一些基本方法,然後演繹了一個10分鐘的放鬆禪體驗。最後,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了簡單總結,並預告了下一次課的內容。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禪修對生活和快樂的益處的文章,深入討論了禪修對情緒管理、认知方式、快樂機制和更廣泛的福報的影響。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禪修對生活和快樂的益處的文章,深入討論了禪修對情緒管理、认知方式、快樂機制和更廣泛的福報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有關禪修對世俗生活的好處、禪修在科學上的作用,以及一些建立理性或感性認知的可能方法。文章還會討論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關於禪修的問題,以及禪修對解決情緒問題和壓力的重要意義。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有關禪修對世俗生活的好處、禪修在科學上的作用,以及一些建立理性或感性認知的可能方法。文章還會討論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關於禪修的問題,以及禪修對解決情緒問題和壓力的重要意義。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祇園舉辦禪七,佛陀很開明,怕我年紀小坐不住,特別開放我隨喜參加,阿難一直鼓勵我,叫我無論如何都要去體驗,結果,每天都在數日子。終於到了禪七最後一支香,舍利弗親自主持綜合座談。
Thumbnail
祇園舉辦禪七,佛陀很開明,怕我年紀小坐不住,特別開放我隨喜參加,阿難一直鼓勵我,叫我無論如何都要去體驗,結果,每天都在數日子。終於到了禪七最後一支香,舍利弗親自主持綜合座談。
Thumbnail
2024/01/20~2024/01/21 「法鼓山線上初級禪修心得分享」 作為一個新手寫的心得,可能是非常不專業且稚嫩的,而且覺得很多體驗是未被覺察且難以用言語形容的,但還是想練習表達出來那些體驗—— 第一次接觸禪修,是去年在學校參加一個半天的禪修活動。那時候老師讓我們學習坐禪和行禪,後來
Thumbnail
2024/01/20~2024/01/21 「法鼓山線上初級禪修心得分享」 作為一個新手寫的心得,可能是非常不專業且稚嫩的,而且覺得很多體驗是未被覺察且難以用言語形容的,但還是想練習表達出來那些體驗—— 第一次接觸禪修,是去年在學校參加一個半天的禪修活動。那時候老師讓我們學習坐禪和行禪,後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