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坐
今天參加禪坐共修,法師提到初入禪坐之門,需以關注呼吸“數息”來調心,使之攝於ㄧ處,對治散亂使心安定。
這樣就能使妄念減少,增長覺照。但數息在本質上與情緒及身體狀態緊密相關。而站在佛法裏萬法唯識的立場,是無法認同身體地位的。且認為身體是痛苦的根源,具有無常的本質,是隨時可能毀壞的臭皮囊,還要人們藉著修行減少對身體的執著。而確實在中西哲學裡“身體感”也ㄧ直沒被太多的關注。
直到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給了肉身主體性及意向性的地位,肯定它的優位性,他認為ㄧ個生命的存在,都受生物性存在的制約。這種「生物性」即身體,比智慧更偉大,因為思想本身就是身體的產物,意識只是身體的表現之一,這種思想與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截然不同。
而事實上生命的本質具有超越與增強自身的潛力。身體正是這種力量的具體化,它不只是被動的物質,而是一種能動的、具有意志的存在。而從哲人“尼采”的哲學也可發現這種思維,在他的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ㄧ書中寫道:「我只是身體及其意志,且除此之外,無他。」
他主張擁抱身體的力量與本能,讓生命力彰顯。因而身體成了他超人哲學的基礎,所以「超人」並非單純指理性或精神上的超越,包括身體的強健與意志的強大。超人應該擁抱身體的能量,擺脫傳統道德的束縛,成為自身價值的創造者。
這樣考量到身體存在價值,讓身體感優位的思想,其實在法鼓山的禪修中顯露無遺,如經行、八式動禪、坐姿與立姿瑜伽、禪坐下坐後的按摩等。禪修除了以身體感受呼吸來調息,使心置於ㄧ處外,也經由身體的運動與放鬆,達到禪修身心合一的目的。
佛法要人「無所住而生其心」(出於《金剛經》),不被心外的事物所擾,如名、色、財、食、睡,這都是現象與身體的享樂都有關,而佛法認為行住坐臥皆是“禪”,以身體感與心識的配合,及禪坐的調息達到身體放鬆、心靈放空,調順身心使之進入深深的禪定。
禪法不是一層不變的,以西方的哲思融入,應可以有更深刻的感觸,身體與心靈本就是車之兩輪,鳥之雙翼,身心合一才能整全禪修的目的,那就是智慧解脫,萬般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