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回頭看過去?──關於自我成長的3個常見疑問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背著一些來自過去的情緒行李。

這些行李也許無形到你沒察覺,也許沉重得讓你一再被生活中的同樣情境所困。但不論是哪一種,它們都無聲無息地影響著我們現在觀世界的濾鏡、所做出的選擇、情緒反應、人際互動,甚至人生方向。

我經常鼓勵大家:試著回頭去看自己年幼時的經歷。

不是為了沉溺於過去,也不是為了責怪誰,而是為了理解我們是怎麼一路走到今天的。要知道,我們無法解決一件連自己也搞不清楚的事。唯有搞清楚了緣由,才能當解鈴人。

不過,每當我問「是否讓你聯想到過去的某件事」時,總會收到不少讀者朋友的疑惑。今天,我想一次回答三個最常被提出的問題,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理解:為什麼追溯過去,反而能讓我們更自由地活在當下。

疑問一:這樣是不是太糾結過去了?是不是放不下?

這個問題非常常見,也非常合理。我們活在一個重視效率、強調「正面思考」的社會裡,經常聽到:「別想太多了,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但真相是:不是因為我們「放不下」,而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過,那些事對我們造成了什麼影響。

一味地強調過去讓它過去,也只是一種逃避的抗拒行為。

很多人在生活中反覆遇到類似的困境──

人際關係總是在某個點卡住、

戀愛關係不斷重複同一種劇本、

工作上總是在重演同一種焦慮。

這些模式並非毫無關聯,其背後常常都有相似的心理結構與未解的情緒根源。

我們不是要一再糾結於過去的劇情,而是要重新理解它們,從而改寫未來。 當我們真正看懂過去、接納過去,也就不再會被它們牽著走。

raw-image


疑問二:這樣是不是在責怪父母?我不想變得怨天尤人。

這個問題常常來自心思細膩、內在責任感強的人。他們很怕自己站在聖人角度去批評他人,讓自己陷入「不孝順」或「挑剔父母」的角色中。

我們要認清一個重點:探索原生家庭,不等於責怪父母,更不等於責怪任何人,包括你自己。

我們可以同時做到兩件事——看清自己養育者的限制與缺口、也看見他們努力愛我們的方式。這兩者並不矛盾。

事實上,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好好釐清過去的影響,內心才會有長年累積的委屈或壓抑,才會讓「責怪」這件事一直在內在打轉。至少如果你首先先想到「責怪」這一詞,那就已經代表它蠻常出現在你的內在生活中了。

探索過去,不是為了計較誰對誰錯,不是為了幻想「如果能重來」,而是為了讓我們不再把童年的遺憾投射到現在的生活中。 真正的自由,是來自看清真相後,選擇不再被它們所控制。


疑問三:我記不起來小時候的事耶,怎麼辦?

這也是非常常見的情況。有些人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理性」或「太健忘」,又或者自己已經年過半百了,所以想不起過去。事實上,發生過的事情,我們都不會忘記,有的只是還沒被想起。也有一說法是,這是我們的大腦在保護我們,免於再度遭受創傷的一種方式。

在九型人格當中,經常會以頭腦、情感、身體這三大類來區分型號。同樣地,我們的記憶不會只有靠腦部來記錄,我們的情感反應、身體肌肉,其實都記載著過去發生過的事。

比如,你可能發現自己在某些時刻特別焦慮、特別想逃,或對某類人特別敏感。這些「熟悉的情緒」就是過去的線索。 我們不用急著強迫自己去想起每個細節,只要順著這些感覺與情緒慢慢探索,它們會在某個安全、適當的時刻,自然浮現。

就像打開一個舊皮箱,不需要一次攤開全部,也能慢慢重新整理、細細品嚐裡面積壓著的故事。

結語:當我們看見過去,我們才真正擁有當下

每個人都背著一個無形的行李箱,裡面裝著未完結的情緒、過去的誤解、和那些當時來不及說出口的感受。如果我們從來沒有停下腳步去正視它,這個行李箱就會變成人生路上的一種負擔。

但當我們願意開始看見它、理解它,甚至溫柔地接納它,這個行李箱會開始轉變,成爲我們的力量與智慧。

心理成長不是一條完美筆直的道路,更多的是一場與自己深層連結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標準答案,但每一次願意往內走的你,都離自由又更近了一些。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ernice的沙龍
1會員
34內容數
探索情緒背後的渴望,修復關係中的傷痕。 這裡分享個人成長觀點、心理練習與關係修復的方法,給正在尋找內在力量的你。
Berni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1
厭倦了明明不想卻還是答應的社交疲勞嗎?學會說「不」不是自私,而是自我保護的必修課!本文分享「3個關鍵策略」,讓真正的人際關係建立在尊重與界線上,而非一味討好。掌握這些技巧,讓你在人際交往中更自在、更真誠,同時保護自己的情緒能量。
Thumbnail
2025/09/01
厭倦了明明不想卻還是答應的社交疲勞嗎?學會說「不」不是自私,而是自我保護的必修課!本文分享「3個關鍵策略」,讓真正的人際關係建立在尊重與界線上,而非一味討好。掌握這些技巧,讓你在人際交往中更自在、更真誠,同時保護自己的情緒能量。
Thumbnail
2025/08/29
曾經傷害過你的伴侶,還能繼續相愛嗎?衝口而出的言語、無止境的爭吵,都可能讓我們對愛情失去信心。 愛情中的傷害往往源自價值觀碰撞和未癒合的內在創傷,而非愛的消失。當兩個人戴著不同濾鏡看世界,衝突在所難免。 如何理解伴侶背後的動機?如何在傷害中重新站起來? 文章提供溫柔的療癒方法,幫你重拾愛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8/29
曾經傷害過你的伴侶,還能繼續相愛嗎?衝口而出的言語、無止境的爭吵,都可能讓我們對愛情失去信心。 愛情中的傷害往往源自價值觀碰撞和未癒合的內在創傷,而非愛的消失。當兩個人戴著不同濾鏡看世界,衝突在所難免。 如何理解伴侶背後的動機?如何在傷害中重新站起來? 文章提供溫柔的療癒方法,幫你重拾愛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8/27
你是否曾被最親近的家人言語傷害?「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我都是為你好」「你不可能啦」這類話語讓心千瘡百孔。最不欣賞我們的聲音,偏偏來自最親近的人。 即使知道他們有正面動機,傷害依然真實。 為什麼家人的話總是特別刺痛?如何保護自己? 文章解析傷害根源,提供實用方法。
Thumbnail
2025/08/27
你是否曾被最親近的家人言語傷害?「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我都是為你好」「你不可能啦」這類話語讓心千瘡百孔。最不欣賞我們的聲音,偏偏來自最親近的人。 即使知道他們有正面動機,傷害依然真實。 為什麼家人的話總是特別刺痛?如何保護自己? 文章解析傷害根源,提供實用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