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經濟學者為著人們在面對金融市場時,倒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爭論了幾十年。傳統經濟學和效率市場假說,將所有投資者視為理性人,在面對股票漲跌時會理性思考和做出最佳的決策;但這種假設卻無法解釋投資人的各種瘋狂行為,例如在股市崩跌到谷底時還盲目殺出股票,或者在股票大幅飆漲後才湧入接最後一棒。
為什麼金融市場的運作法則和我們想的不一樣?為什麼金融投資總是違反直覺?這可能要從人類的演化和腦神經反應(情緒反應)講起,人們很大比例的本能還停留在野外求生時代,遇到危險和恐懼時會快速反應(為了求生的本能);但這種反應和行為,或者不自覺的偏誤,在金融市場卻反而不適當,甚至可能受到傷害。因為金融投資市場的出現也不過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情,人類的本能還無法適應。
投資人要在金融市場存活,及累積財富,必須重新學習和認知人類的這種缺陷,有許多投資行為研究的書都提到這些認知的問題,而《適應性市場》這本書則更詳細的說明了,人為何會產生這種偏差的反應。有時我們必須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時,才比較能夠真的警覺和改正前非。大家都聽過也知道要危機入市,但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人性,人性會使人避開危險;現在對於人的本能反應有比較完整的理論基礎,值得我們重新學習。我也必須說,如果我能提早十年學得這個知識,現在應該會輕鬆很多。

《適應性市場》一書是由中研院院士.MIT講座教授羅聞全所著。書中廣泛介紹了各種金融投資理論的發展,對於金融投資市場的運作和人們的投資行為有豐富的分析;特別是對於人類演化的本能,為何在日益複雜的金融市場適應不良,有詳細的解說,是很有意思的一本書。但這本書極為厚重,有些內容也相當學術,建議投資朋友先到書店翻閱,如果讀得下去再購買。
本書中有一段解說風險和不確定的章節,我特別印象深刻:
很多投資人可能分不清風險和不確定的差別,或者說,有許多人把不確定當作高風險。
例如當今年4月2日川普宣布對等關稅之後,全球金融市場因為突發的利空而同步大跌,在歷經一個星期的持續下跌之後,許多金融資產的價格在短時間內已下跌了2~3成。但因為市場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恐慌指數依舊高升,此時雖然很多股票在大跌之後,投資風險已大幅降低(特別是指數型ETF),但許多投資人仍然選擇遠離市場,甚至不惜成本繼續抛售資產。投資人討厭不確定性,並把不確性視同高風險。
有關不確定和風險的描述,最有名的是艾斯伯格悖論(Ellsberg paradox)。艾斯伯格是美國蘭德智庫的研究員,他設計出一個實驗,驗證人們往往排斥不確定。這個實驗是這樣:在一個罐中有90個球,已知其中有30個紅球,其餘的60個要麼是黑球,要麼是黃球。現從中隨機抽取一個,並設計4個賭局如下:
賭局A:若是紅球,賭客得到100元;若是其它顏色得到0元。
賭局B:若是黑球,賭客得到100元;若是其它顏色得到0元。
賭局C:若是紅球或黃球,賭客得到100元;若是其它顏色得到0元。
賭局D:若是黑球或黃球,賭客得到100元;若是其它顏色得到0元。
實驗調查結果發現多數人在A、B之間選擇A而非B,因為A機率已知;在C、D之間選擇D而非C,因為黑黃球機率已知。
其實這就是人性的本能,人們在野外求生時代,必須遠離不確定才能提高生存機會;但在金融市場,因為不確定才有低價,在市場充滿不確定性和恐慌時,投資人遠離市場,供給多/需求少,價格自然下跌。投資要承擔的是不確定,而不是承擔高風險,當市場充滿不確定時,多數人避開市場,資產價格下跌,這時風險反而降低;而當市場前景明確時,多數人接納和投入,資產價格高漲,我們反而要居高思危。
免責善意提醒:以上分析提及的個股僅為個案示範說明,不做為股票進出建議,投資人應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