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媒在本週的報導,台積電(2330) 在日本熊本縣興建的第二座晶圓廠,投產時程將從原訂的2027年底延至2029年上半年,較預定時程約延後一年半。
台積電的熊本一廠已於2024年底開始量產,生產12/16奈米和22/28奈米製程的晶片,月產能約5.5萬片,主要產品為車用晶片和影像感測器等,為因應日本當地車用晶片需求而生。而熊本二廠則設定為生產6/7奈米製程的晶片(主要為AI相關晶片),月產能規劃為5萬片左右。原本計畫是2025年動工,目標是在2027年底開始量產,而目前則變更為2029年上半年才投產。
雖然魏哲家在今年台積電股東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熊本二廠延後動工是因為可能嚴重影響當地交通,未來動工時程將取決於當地政府改善交通的狀況。顯然,台積電當時就已經對熊本二廠的建廠時程緩處理了,而今則證實將延後至少一年半。然而,熊本二廠的延遲可能還有更複雜的原因。
記得之前台積電宣布在美國追加投資1000億美金時,魏哲家自信地說主要是看到客戶的強烈需求,台積電的資本支出主要是依循市場的需求;因此,此次熊本二廠的延後也不排除和客戶的需求減弱有關。另外,就是川普的關稅政策已開始實質影響全球企業的投資布局。台積電增加和提早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建廠時程,某種程度會排擠在日本的建廠的資源投入,其中當然不是資金的問題,主要應該是人力資源的問題。一家公司在快速擴充時,往往會受到有限人才的限制,而這可能是台積電目前面臨的瓶頸之一。
另外有一說是,日本因為在此次美日關稅談判中,答應要在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其中有一部份可能會投資晶圓廠,而這部份會不會排擠到原本答應要給熊本二廠的補助(最高將達7,320億日圓),而影響到相關的建廠時程?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任何的事業計畫和未來市場需求,都只是規劃和預測,隨時都可能變動和更改,只有已實現的業績和獲利才是真實的。現在看到全球AI晶片的需求火熱,以及台積電的業績高速成長,大家似乎忘了,半導體本來就是一個高度景氣循環的產業;現在先進製程晶片雖然供不應求,但成熟製程以及第三代半導體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身陷不景氣中了(一方面是市場需求下降,二方面是受到中國產能過剩的競爭)。目前,台積電到第三季的展望仍然不錯,但也要隨時留意市場需求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