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部分人是右撇子,只有少數是左撇子?這種「左右差異」其實不只出現在人類身上。在科學上,我們稱這種大腦或身體功能在左右兩側不對稱的現象為 偏側性(laterality)。
最直觀的例子是手或腳的使用偏好。
在靈長類裡,有些猴子個體會偏好用左手,不過整個族群並不會像人類那樣壓倒性地偏右手。
鳥類,如鸚鵡與鳳頭鸚鵡是「左撇子」!牠們在用腳抓食物時,常出現明顯的左腳優勢。至於雞雖然不會用腳抓食物,但在刨地找東西時,往往會先用右腳,這和牠們依賴右眼(左腦)搜尋食物有關。但是鴿子,因為牠們既不抓食物、也不刨地,因此幾乎看不到偏側性。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如果動物的四肢和進食行為緊密相關,就比較可能出現偏側性(或者說,牠們的偏側性就比較容易觀察到)。
是什麼導致偏側性呢?偏側性更重要的層次,其實發生在大腦。不同動物的左右腦會分工處理不同任務。
如日本獼猴的左腦專門處理同類的叫聲,類似人類左腦管語言。
而大鼠的右腦偏好處理情緒和空間,左腦則擅長分析逐步出現的資訊。
鳥類如雞,科學家們發現小雞的右眼(左腦)在分辨穀粒與小石頭時更快,但左眼(右腦)在偵測新奇或危險刺激時更敏感。
更有趣的是,鳥類甚至會「單半腦睡眠」——一邊腦在睡覺,另一邊腦保持清醒,方便警戒環境。(如果人也可以這樣就好了)
研究發現,偏側性既可以只存在於個體,也可以在整個族群呈現一致方向。這兩種情況對動物行為的影響不同。
個體偏側性通常是對牠自己處理任務有幫助,如某隻動物特別喜歡用左腳下樓。
至於族群偏側性的話,如果整群動物在大腦偏側方向上都一致,對於社會階層穩定會比較有幫助;反之,如果方向混雜,群體秩序會比較混亂。
也就是說,族群一致的偏側性可能在社會互動上更有功能性。
不過,研究也發現,偏側性並不是完全寫死在基因裡,它還會受到環境和荷爾蒙影響。例如當小雞在蛋裡孵化時,頭的姿勢讓右眼比較容易接收光線,於是孵化後呈現一致的偏側性。研究發現,如果改變光照方向,偏側性甚至會反轉。
另外,研究也發現雄性小雞的睪酮素能改變偏側方向。
大鼠的實驗也發現,如果大鼠在幼年時被人類處理過,會顯現出不同方向的行為偏好。
這些證據意味著,偏側性是一種「基因 × 環境 × 荷爾蒙」的交互作用結果。
至於為什麼要有偏側性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偏側性讓大腦「專業化」與「分工合作」。
如果左腦負責語言或精細辨識,右腦就可以專心處理情緒或空間。
如果一隻鳥可以同時用一邊腦睡覺,另一邊腦保持警覺,就能兼顧休息與安全。
換句話說,偏側性是演化的巧思,讓動物在有限的大腦資源下,達到更高的處理效率。
總而言之:
1. 偏側性廣泛存在於動物界,並不是人類的專利。
2. 不僅是手腳,動物的大腦功能、情緒、甚至睡眠都可能呈現左右不對稱。
3. 偏側性可以只出現在個體,也可能整個族群方向一致,而後者會影響群體的社會互動。
4. 環境(如光線)、荷爾蒙(如睪酮素)和經驗都會參與塑造偏側性。
5. 偏側性最可能的演化功能,是幫助大腦分工,提高效率,甚至促進社會穩定。
所以,偏側性並不是只有「左右撇子」而已,對動物行為與演化都有影響。這不只是關於「手」用哪邊,更關乎大腦如何組織資訊、社會如何維持秩序。
參考文獻:
Rogers, L. J. (1989). Laterality in anim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3(1), 5–25. https://escholarship.org/uc/item/9h15z1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