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 《今周刊》文章(摘自彼得.巴菲特的著作 《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智慧:父親巴菲特給我的12塊金磚》)重點在於揭露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 教養哲學 與 財富觀。
📌 文章核心重點
1. 出生是「卵巢樂透」,但人生要靠自己
- 彼得承認自己「抽到好籤」,出生於巴菲特家族,但強調:
「父親的成就不是我的,我的人生還是要靠自己打造。」 - 家庭最珍貴的禮物不是錢,而是 安全感、關愛與價值觀。
2. 巴菲特的金錢觀:
- 反對留大筆遺產:「含在嘴裡的金湯匙,幾乎都會變成刺在背上的金匕首。」
- 他認為繼承財富會摧毀子女奮鬥心,剝奪他們體驗人生挑戰的樂趣。
- 子女 19 歲時只收到一小筆錢,之後靠自己闖蕩。
- 2006 年,他將 370 億美元捐給比爾蓋茲基金會,創下史上最高額慈善捐款之一。
3. 彼得.巴菲特的生命體悟
- 雖然掌管 10 億美元慈善基金,但他仍把自己視為「普通音樂人」。
- 他選擇音樂創作,不走父親的華爾街道路。
- 他思考的核心問題:
- 如何善用「不勞而獲」的優勢?
- 如何將父親的價值觀轉化為自己的志業?
- 如何在個人目標與集體利益間找到平衡?
4. 巴菲特給的 12 塊金磚(人生智慧)
- 善用人生的正常人 —— 基礎是信任與教育。
- 應得與值得 —— 自尊來自努力贏得的事物。
- 公平競爭的迷思 —— 世界不公平,但你可以用公平態度看待自己。
- 選擇的兩面 —— 彎路與錯誤,也可能帶來正確的目的地。
- 志業總是得來不易 —— 必須傾聽內心,發掘獨特能力。
- 錢與時間 —— 無法取代的東西(時間、愛)比金錢更重要。
- 要尋找,也要創造 —— 創造的過程能打磨真正的自我。
- 發現的大門 —— 錯誤後的反思,是人生的寶藏。
- 許願要謹慎 —— 別隨便許願,因為可能會成真。
- 所謂的成功 —— 成功應由自己定義,而非社會標準。
- 富裕的險境 —— 金錢帶來的安逸,可能和貧窮一樣消磨意志。
- 回饋之道 —— 真正的回饋是雙向的,付出後收穫,並激發更多付出。
✨ 啟發
- 華倫.巴菲特用行動證明:最好的禮物是支持,而不是支票。
- 彼得則示範了如何「不被富爸爸的影子吞沒」,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志業與人生價值。
- 這套「金磚哲學」對任何家庭都有啟發:
- 給孩子 安全感,而不是財富特權。
- 幫孩子培養 自立心,而不是依賴心。
- 教會孩子 價值觀比金錢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