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文化部預算首次被立法委員刪凍減;昨日,第二次追加預算也被全數刪除。短短七個月,文化部究竟做了什麼?制度檢討與政策盤點是否真正落實?這不只是個別政策操作的問題,而是凸顯制度設計、資源運用,以及整體文化治理的失靈。
正因如此,昨日我在社群媒體第二次提出制度檢討與盤點。然而,剛看到一位年輕網友對文化政策發表意見,內容包括「文化部成立不久」、「臺灣缺乏中介組織」、「法律補得快」、「公務員也是人、官員不懂是合理的」、「談制度是藝文產業」、「應由民間專業發起,政府再合作」等說法。這些說法看似合理,實則暴露出對文化治理基礎脈絡的無知。更嚴重的是,這並非單一個案,而是教育與公共討論環境失能的結果。
我選擇使用美國後概念藝術家Mark Lombardi(1951–2000) 的作品,是因為他專注於將政治、金融與制度之間的複雜網絡可視化。Lombardi 的手繪圖表揭示了權力結構與資訊流動的隱性關聯,正好象徵這些思考的荒謬,以及制度與資訊脫節的現實。一、歷史基礎的斷裂
文化部的歷史並不短。1981年文建會成立,2012年5月20日升格為文化部,至今已有十三年。若說「成立不久」,就是對制度演進完全沒有掌握。這反映了教育體系裡缺乏「文化政策史」的知識傳授。年輕人被教育去背殖民史、藝術史等,卻不知道臺灣自身文化治理機制的發展,這是公共知識教育的重大缺口。
二、數據與事實的失真
臺灣並不缺乏中介組織。實際上,內政部立案的人民團體五萬個(不包括地方政府申請立案),其中光「學術文化團體」就有約一萬個。問題不是「沒有」,而是制度缺乏整合與運用。學生會誤以為「中介組織不足」,其實是因為教育和媒體都沒有提供完整數據,導致公共討論長期停留在想像。
三、法律速度的迷思
2015年制定的《博物館法》至今仍在適用,未能回應博物館生態與當代需求。這顯示臺灣並非「法律補得快」,而是「法律制定與現實嚴重脫節」。學生卻誤以為「補得快」是優勢,正好說明了教育未能教會社會大眾分辨「制度存在」與「制度有效」之間的差別。
四、責任感與專業的錯置
「公務員業務繁雜、官員不懂是合理的」這種說法,本質上是推卸責任。文化部既然是文化治理的主管機關,就應該比任何部門更專注於文化發展。選擇在文化部工作,就意味著必須承擔更高的專業責任。「進廚房就不要怕熱」是一種最基本的要求(態度)。年輕人若認為「不懂是合理的」,其實反映了教育與社會環境對責任感的弱化。這種「推卸責任」放在私人企業,恐怕就捲鋪蓋走路了。
五、民間與政府的錯誤定位
「民間先發起,政府再合作」聽來民主,實則危險。因為沒有制度保障,民間倡議常被消耗、被忽視。政府若沒有承認專業、轉譯實務的制度設計,民間努力再多也只能流於零散。學生會提出這樣的想法,正好揭示了臺灣長期缺乏「制度化民間經驗」的教育與訓練。
六、公務員「也是人」的荒謬推卸
更奇怪的是,這位學生還說「公務員也是人」,試圖以此合理化專業不足。問題在於,正因公務員是人,而不是機器,所以才必須透過教育、訓練、制度去提升專業水準。若凡事都能以「也是人」為藉口,那麼公務倫理就不復存在,公共治理更無從談起。「公共倫理的基礎就在於要求人必須超越私人的藉口。」
七、制度與藝文產業混淆
最荒謬的一點,是把「制度問題」視為「藝文產業」議題。制度是治理框架,藝文產業只是制度下的結果。當制度不健全,再多藝文產業努力都會受限。將兩者混為一談,只會模糊問題根源,誤導公共討論。
這些錯誤說法,揭示的不只是個人知識不足,而是臺灣教育與公共知識體系的缺口:「缺乏歷史感」、「缺乏數據意識」、「缺乏法治思維」、「缺乏責任倫理」,「缺乏區分制度與產業的能力」。臺灣的教育沒有建立文化政策史的知識基礎,沒有培養批判查證的能力,結果是公共討論建立在錯誤基礎上,年輕人在公共討論中只能憑直覺與想像發言,「看到影子就開槍」,缺乏對現實的把握。換言之,這是教育與公共討論的危機。是故,這樣的政策如何走向成熟。
真正需要檢討的,不是單一學生的發言,而是整個社會對文化政策的教育與知識傳遞。若這些根本問題不被正視,臺灣文化治理只會繼續在錯誤認知裡兜圈,無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