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第二次美術館時代」與人才缺口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臺灣已進入「第二次美術館時代」,各地紛紛興建美術館與博物館,不論公立或私立,文化硬體可說遍地開花。然而,這股浪潮卻暴露出一個矛盾:高等教育體系未能同步跟上。

目前,臺灣並沒有完整的大學部「博物館學系」,相關課程多半集中於研究所,如北藝大、南藝大、輔仁大學等。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到碩士班才接受博物館專業養成,時間偏晚且基礎不足。於是,許多館舍只能聘用藝術相關科系畢業生,進入職場後再邊做邊學。但博物館專業並非僅靠藝術管理即可涵蓋,它涉及典藏維護、保存修復、展示設計、教育推廣、觀眾研究與文化政策等面向。隨著館舍數量持續增加,人才缺口也日益明顯。

日本早已建立完整的教育與資格制度。文部科學省與292所大學合作開設「博物館學課程」,學生在四年中系統學習典藏管理、保存修復、展示規劃與教育推廣,並必須進行館舍實習。完成課程後,還需經國家審核,才能取得由文部科學大臣頒發的「學藝員」資格。這使博物館專業人員具有明確的社會地位與專業保障,也讓年輕人願意把博物館工作視為長遠職涯。

反觀臺灣,雖然美術館與博物館數量已達高峰,但制度設計仍零散:沒有大學部完整專業教育,也缺乏國家資格制度。這種落差正反映出臺灣在推動文化建設時,對人才培育的重視不足,更凸顯國家政策對文化的輕忽。

臺灣的文化基礎建設雖快速成長,若缺乏制度性的專業教育與資格認證支撐,這些館舍恐難真正發揮「永續價值」。專業人才的培訓若僅依靠短期計畫,非長久之計。要彌補這個斷層,文化部與教育部必須跨部會合作,共同規劃博物館學完整教育體系,並思考建立國家級專業資格制度。否則,臺灣所面臨的「第二次美術館時代」將可能只重視硬體,而忽略軟體的培育與永續發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rene Yi-Ling Yu的沙龍
7會員
39內容數
2025/08/15
桃園市這些年陸續建了許多館舍,雖屬機關內場館,非行政法人,操作手法似乎模仿東京上野博物館群。作為土生土長的在地老桃園人,我對這些場館有不少疑問。橫山書法藝術館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位於桃園大園橫山的書法藝術館,自詡融合「在地原生地景」與「書法藝術」。若不是陪老母親到附近診所,經過才會注意到這座館舍,
Thumbnail
2025/08/15
桃園市這些年陸續建了許多館舍,雖屬機關內場館,非行政法人,操作手法似乎模仿東京上野博物館群。作為土生土長的在地老桃園人,我對這些場館有不少疑問。橫山書法藝術館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位於桃園大園橫山的書法藝術館,自詡融合「在地原生地景」與「書法藝術」。若不是陪老母親到附近診所,經過才會注意到這座館舍,
Thumbnail
2025/08/05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與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八十週年,日本中央在這一年推動一系列紀念活動,將「原爆記憶」轉化為全國性的文化行動,並以美術館展覽作為主要媒介,從東京的國家級館舍延伸到地方縣市的公共美術機構。這並非單純的紀念儀式,而是中央文化政策的一次深層實踐。 近年,日本中央在文化政策上越趨
Thumbnail
2025/08/05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與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八十週年,日本中央在這一年推動一系列紀念活動,將「原爆記憶」轉化為全國性的文化行動,並以美術館展覽作為主要媒介,從東京的國家級館舍延伸到地方縣市的公共美術機構。這並非單純的紀念儀式,而是中央文化政策的一次深層實踐。 近年,日本中央在文化政策上越趨
Thumbnail
2025/07/28
不得不說,在亞洲文化創意產品的版圖上,日本始終獨領風騷。東京國立博物館近期推出的「江戸☆大奥」特別展,彷彿是一道穿越時空的裂隙,讓觀眾得以窺見江戶城——今日皇居所在——那幽深宮闕中被層層門禁與沉默封印的女性空間。 「大奧」這個詞,在漫畫、小說與影劇中,總被渲染為一個充滿絢麗衣裳與才貌雙全女子的夢幻
Thumbnail
2025/07/28
不得不說,在亞洲文化創意產品的版圖上,日本始終獨領風騷。東京國立博物館近期推出的「江戸☆大奥」特別展,彷彿是一道穿越時空的裂隙,讓觀眾得以窺見江戶城——今日皇居所在——那幽深宮闕中被層層門禁與沉默封印的女性空間。 「大奧」這個詞,在漫畫、小說與影劇中,總被渲染為一個充滿絢麗衣裳與才貌雙全女子的夢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