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部曲三:從《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談政策的文化性思維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文化部長鄭麗君在接任文化部長時說:「文化部政策絕對不是文化部自己的事,應如同法國文化政策核心概念是「44個文化部」,部部都是文化部。」日前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則說:「文化工作需要看得很遠,我做的工作,是讓我的孩子未來長大成人,或是50年後的台灣,能夠以文化立國,能夠真正建立文化主體性,以文化來提升這個國家。」文化是無所不在、耳濡目染的,而文化政策,應該如同教育,向下扎根,並且由下而上的發展,最後庇蔭我們的下一代。當部部都是文化部時,是各部會的政策「文化」化了?還是各部會擁有了文化性的「思維」呢? 


中央機關各部會是政策擬定的機關,任何政策皆是價值選擇的結果。文化治理便是以文化為媒介、載體、工具,以達到政策、管理眾人之事的治理目的。空間政治;反應的便是政治執行落實之後的社會現象,正因為政策是價值的選擇,因此必然無法包括所有價值,進而加劇或舒緩原先價值,產生階級化、對立化、邊緣化、核心化的結果,空間不過是其結果的一種可能。說空間,或者更精確地說,空間的「使用」反映了政治(策)關係的結果。若空間真能完全反映或落實政策,那為何從古至今始終無法解決貧民窟的問題?都市中三流(流鶯、流氓、流浪漢)又始終存在呢?價值的本質是多元、對立的,反映在空間上便是,豪宅區、貧民窟、海景第一排、捷運10分鐘等隨多元價值(地價)選擇的差異結果。空間政治的結果與文化治理的關係,我認為是誤解了:第一,空間的使用皆是有意識的。第二,使用經驗是能夠被空間捕捉、固定塑造的。第三,空間使用的價值選擇與政策的價值選擇的關係是相等的。但事實卻是,空間權力常常是無意識的被使用,使用經驗更是隨著時間、經驗、文化、傳統、歷史等而不斷變動,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價值化了空間時,空間便有了界限,而不再流動與擁有各種其他價值的可能了。因此,空間並不「完全」反映政治(策)的權力關係,與其利用空間作為檢視政治關係,文化如何深化、普及化政策的可行性、永續性是我比較想探討的。 


文化之餘政治是先有文化才有政治,還是先有政治才有文化呢?抑或政治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政治的工具之一呢? 


在部部都是文化部的概念之下,文化不再是多元、跨際的文化,而是成為了一種價值的工具性選擇。管理眾人之事的政治,其發展以霍布斯的社會契約理論而言,人們先是處於自然權利的戰爭狀態,後因為選擇追求和平,而各自放下、限縮無限的自然權利,進而去追求和平。因此,政治其實是文化的一部分,而非文化是政治的一部分。當政治假文化之名行壟斷歷史詮釋、價值選擇之實,此文化並非文化本身(本質),而不過是一種有某種文化特性的政治實踐過程。因此,部部都是文化部的文化是不是政策「文化」化了,因為任何政策都在文化之中,而是各部會擁有文化性的「思維」。什麼是文化性的思維呢?文化性思維的政策又有何優劣呢? 


舉例來說,目前教育部欲藉由課綱之調整,達到假文化、歷史知名,行壟斷歷史詮釋之實,以期達到治理之效的文化治理過程。文化性的思維便是,在多元價值的前提下,雖然制定任何課綱、又受到老師教學時個人的詮釋、考試引導教學等因素,必然因為選擇而犧牲其他價值。既然價值必然有正反面,解決對立價值的可能便是跳脫對立的層次思考問題,當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問題時,將對立視為整體,如此多元文化價值便有整體性文化價值的關係。 


又例如,經濟部政策以文化為工具,便是發展文化產業。以文化產業為媒介(載體),達到重新塑造權力與產業(市場)關係的可能,但是市場的權力關係是否應該經由政府介入,如同凱因斯經濟理論那雙看不見的手,市場如何伸入一雙文化產業的手,進而轉型市場呢?文化或說任何政策的介入,皆是去價值又再現新價值的,文化產業不是追求短期利潤、效益最大化的資本商業模式,而是追求長期個人化、塑造多元生活選擇可能的幸福經濟模式。 


政策的核心是記憶,讓過去的人們有記憶與情感的延伸外,也讓未來的人們有創新記憶與延伸情感的可能。而文化性思維的政策,在官方保有文化正當性與文化詮釋的穩固地位上,能夠讓政策在一步到位、快速看見成果的思維之外,提供了一種漸進式、有跡可循思維的可能。

2017/7/6

    7會員
    530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文化快遞 14|城市裡,場域限定的展覽空間】媒體老喜歡用「策展是一種顯學」之類的方式來形容各式展覽蓬勃發展的狀態,使得有時不論展覽大小,策展角色的鮮明程度反而蓋過了展覽內容本身,反倒是有時不是看展覽本身,而是去看是哪個策展團隊在這回新規劃的展覽裡又有什麼新的亮點來引人目光。又好像是廚師料理冠軍秀一樣,看誰能把相同的食材料理出一桌的豐盛美味..
    Thumbnail
    avatar
    吳東龍的設計發現
    2021-03-13
    【文化快遞 08|城市裡,是閱讀空間,或在空間裡閱讀】走進圖書館裡找一本設計雜誌,然後在閱讀區拉個椅子坐下來,享受安靜的空間、剛好的視野與光線,無論是眼前空間配置的景色抑或手上的書刊,都會油然而生有一種寧靜而悠然的充實感......
    Thumbnail
    avatar
    吳東龍的設計發現
    2021-01-10
    文化商業|時尚與精品不是同義詞:企業營運的定位策略(Of Positioning)精品?奢侈?流行?時尚?快時尚?既然當代的企業營運詞彙都是透過翻譯而來,也就代表當這些詞彙在中文語境中有許多誤用、代用、或是甚至一字多譯的情形發生。本篇希望藉由範例,將這些詞彙推回西洋根源,並且簡介現有商業策略理論中的定位應用,並期待這些可以給更多台灣文化企業以及價值行銷更明確的方向。
    Thumbnail
    avatar
    喬記洋行
    2020-12-24
    【文化評論】資格與失格--《女神自助餐》事件駱以軍確實挪(你若堅持,盜)用了劉芷妤的點子寫在《明朝》裡,這是怎樣也無法辯解或開脫的(不知為何突然有種風聲鶴唳感,我們還可以信任自己參與的寫作團體或寫作班嗎?);倘若劉芷妤求的只是個「不希望被當作是抄襲者」,確實,大家都很清楚了,妳沒有抄。
    Thumbnail
    avatar
    高澄天
    2020-04-11
    文化的距離 - 淺談各國旅人的文化素養與言行舉止差異 (下)本篇接續上一篇 “文化的距離 - 淺談各國旅人的文化素養與言行舉止差異 (上)” 接下來看看這些傳統非華人的國家地區來的旅人 ...
    Thumbnail
    avatar
    艾倫哥
    2020-03-19
    文化的距離 - 淺談各國旅人的文化素養與言行舉止差異 (上)常常出遊的朋友或許不經意的發現,你可以從一群遊客的穿著打扮或是行為舉止上,大致猜得出他們是從哪個國家或是區域來的。這是一篇很有趣的觀察心得分享,可以一起來驗證看看是否大致符合。   因為工作內容的關係,我常常需要接觸世界各地有興趣或是計畫想來台灣包車旅遊的旅客 ...
    Thumbnail
    avatar
    艾倫哥
    2020-03-15
    文化建構的難題 — 科索沃的當代藝術「策略」與歷史背景 科索沃Kosovo作為巴爾幹半島最後一個新生國家(2008年正式獨立),當代藝術在前南斯拉夫地區與科索沃的發展值得台灣借鑒(如何在藝術方面尋找與界定台灣性),本文透過梳理巴爾幹半島歷史背景、科索沃藝術發展與國家文化策略的強勢部署來討論關於藝術、國族、文化建構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avatar
    ㄚ嘎
    2020-03-11
    文化有感|語言差別到台灣留學後,才發現台灣人其實蠻在意你說他們講的是國語而不是普通話, 也很常被他們糾正說台灣的叫「國語」....
    Thumbnail
    avatar
    卡拉
    2020-02-20
    文化與政治無關?你所不知道的日本時代台灣唱片業2017 年初,剛上市就紅遍世界的電腦遊戲《返校》選用《月夜愁》、《望春風》等台語歌曲作配樂。2017 年,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由台南歌手謝銘祐奪得,他在專輯《舊年》裡也大量運用日本時代台語流行歌元素。究竟日本時代的台語流行歌藏有什麼瑰寶,值得一提再提?
    Thumbnail
    avatar
    破土
    2018-06-29
    文化的演進與變化(純感想)別擔心,這是個人感想,不是什麼深奧的玩意。 這算有感而發,筆者最近在巴哈姆特看到一些文章,屬於那種老玩家與新玩家價值觀對立的「月經文」,這種文章每一陣子就會出現,要表達的都是一種「我的價值才對」的看法。坦白說啦,這種想法很受主觀意識支配,但禁不起客觀事實檢驗。 筆者之前那一篇舊文重貼 - 一個線上遊
    Thumbnail
    avatar
    王立第二戰研所
    200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