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庭的愛,成了一種「控制」
家庭,是最容易觸動我們的地方。
有時候,出發點是愛,但卻不知不覺變成了控制;而這樣的控制,也會在彼此之間不斷複製,形成一種無限迴圈。
母親的完美主義
我媽媽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家庭主婦。多年來,她總把家人放在第一順位,對自己則嚴格要求——彷彿只要不做到完美,就會被嫌棄或否定。
隨著年紀增長,她的體力越來越差,卻依然習慣花大量時間把家務做到極致。她多次向我抱怨體力不支,我一次次苦口婆心地提醒:「妳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但不久後,她還是會回到舊的模式。
妹妹的選擇
我的妹妹因為生病正在休養。媽媽心疼她,建議她別再外出運動,乾脆在家就好。這樣的建議看似貼心,卻也帶著一種「控制」:希望她按照某種作息,配合早餐時間。
妹妹接受了,因為待在家裡確實比較舒適。但我知道,這樣對她長期的復健並不好。於是,我又忍不住開始分享「正確的方法」:該怎麼運動、該怎麼流汗、該怎麼搭配啞鈴或慢跑。即使我口頭上說「妳可以自己選擇」,心裡仍然期待她照著做。
浴室燈的小插曲
今天拍片時,妹妹守在門口等待,讓我有種時間被壓縮的壓力。錄完後,她立刻告訴我浴室燈壞掉了,要我趕快去洗澡,以免等會兒燈熄滅。
那一刻,我心裡冒出叛逆:「為什麼我一定要照妳的話做?」於是我故意拖延,甚至再錄一段影片,想證明「就算燈熄了,我也能自己想辦法。」
事後才意識到:她的催促,其實也是出於擔心;但在我聽來,卻變成一種控制。
我看見的迴圈
無論是媽媽「照顧」妹妹、我「指導」媽媽和妹妹,還是妹妹「催促」我,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
👉 出發點是愛;
👉 行為卻帶著期待與焦慮;
👉 最後在彼此之間,轉化為控制與壓力。
而當一個人感覺被控制,就容易反彈,甚至用「反其道而行」來證明自己有選擇。於是,我們全家人好像都在這個「愛與控制」的迴圈裡打轉。
後來的體悟
靜下來回顧後,我才明白:他們真正需要的,其實不是我的方法,而是我的理解。
如果能先同理他們的辛苦與感受,再分享我自己實際去做後的感受,他們才會更容易被觸動,也更有信心去嘗試新的做法。
愛,不需要急著糾正或安排。
愛,應該是理解後的陪伴。
結語
家庭,最容易讓我們掉進「愛=控制」的陷阱。
學會先理解,再分享,愛才能真正成為支持,而不是壓力。
這是我正在練習的功課: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而不是用控制去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