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過,未來的電力來源不再是巨大的核電廠或大片的太陽能板,而是一座可以像「積木」般快速建造、靈活配置的小型核能模組?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中國在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 Small Modular Reactor)的最新進展,從全球首座通過IAEA審核的「玲瓏一號(Linglong-1, ACP100)」到釷基熔鹽實驗堆的前沿突破。讀完後,你將清楚了解:
- 為什麼SMR被視為下一代能源革命的關鍵?
- 中國如何透過海南、山東與甘肅等地的試驗,快速拉近與世界的核能競爭距離?
- 這對全球減碳、能源安全,以及台灣未來的能源策略,意味著什麼?
🚀「玲瓏一號」:全球首座商用SMR即將落地
在海南昌江的核電基地,中國首座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玲瓏一號」(ACP100)正在加速成型。2025年4月,首台主泵正式完成安裝,標誌著項目邁入最後階段。這不僅是中國的里程碑,更是全球核能史上的第一次:
- IAEA安全認證通過:成為全球首個獲得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審核的陸基SMR。
- 應用場景廣泛:不僅能為52.6萬戶家庭供電,也能支援偏遠地區、海島、甚至大型工業園區。
- 時程明確:預計2026年前完工運行。
🔥HTR-PM:中國的高溫氣冷堆已經商轉
除了玲瓏一號,中國還在山東石島灣打造了另一個「低調卻重量級」的SMR實驗——HTR-PM(高溫氣冷堆,Pebble-bed Modular Reactor)。這座210 MW的機組在2021年底發電,並於2023年全面商轉。
其特色在於:
- 燃料安全性高:採用球狀燃料顆粒,即使發生冷卻失效,反應堆也能自我降溫。
- 應用潛力廣:除發電外,還能用於氫能生產或工業高溫供熱。
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有「運行中」的SMR案例,而不只是計畫或藍圖。
🌋釷基熔鹽堆(TMSR-LF1):核能的未來選項?
在甘肅武威,中國還啟動了一項前所未有的計畫——釷基液態熔鹽實驗堆(TMSR-LF1)。這座2 MW熱功率的原型機在2023年達到臨界,並於2024年實現滿功率運行。更重要的是,它成功產出了被視為「未來核燃料」的鈈-233。
未來規劃包括:
- 2025–2029年:建設10 MW電力輸出的試點反應爐,並與氫能及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結合。
- 2030年後:推進smTMSR-400商用化(約168 MW電),預計將成為中國「一帶一路」能源輸出的新利器。
釷燃料的優勢在於資源更豐富、核廢料壽命更短,若技術成熟,將可能徹底改變全球核能遊戲規則。
🌐全球意義與爭議
SMR的優勢在於:
- 建造快速、可模組化擴張;
- 適合偏遠地區與離網應用;
- 更安全的設計與靈活運用。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
- 經濟性存疑:相對於成本快速下降的太陽能與風能,SMR是否能在價格上競爭,仍有爭議。
- 國際接受度:雖然Google、亞馬遜、Meta等巨頭開始投資,但核能的社會認知仍需突破。
📌結語:中國的SMR,世界的能源新賽局
中國正以「多線並進」的方式打造核能新格局:從即將落地的玲瓏一號,到已商轉的HTR-PM,再到充滿未來想像的釷基熔鹽堆。這些布局不僅關乎能源自主,也將影響國際能源市場的競爭格局。
對台灣而言,SMR或許仍是一個陌生卻不得不關注的議題。畢竟,當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探索「小而美」的核能選項時,我們也需要思考:在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的道路上,台灣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SMR解方?
👉 讀到這裡,你是否覺得核能的未來已經不再是「大怪獸般的電廠」?SMR正在打破我們對核能的想像,而中國顯然已經走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