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的永續啟示:從「盜火」到「矽盾」
感謝集士國際張董與李總,包場邀請我們觀賞此部紀錄片,只是由我們永續管理角度來看的這部紀錄片,發現不僅是科技發展史的縮影,更是一部深刻反映 永續發展三大支柱(環境E、社會S、治理G) 的案例。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不只是技術突破與產業佈局,更是一場 長達數十年的永續挑戰與責任實踐。
1. 環境(E):製程極限與資源永續的平衡
- 高耗能與高耗水:晶片從7奈米到2奈米的突破,代表能源消耗與製程複雜度倍增。水電需求龐大,使產業發展必須與環境承載力並行。
- 低碳轉型壓力:當全球碳中和趨勢加速,台灣半導體企業被要求建立「綠色供應鏈」,從再生能源採購到廢熱回收,皆是ESG硬指標。
- 啟示:護國神山的背後是政府及環境全力支持,但長遠來看若不能同時成為「綠色神山」,將會對育養的土地造成沉重負擔。
2. 社會(S):人才、韌性與社會共好
- 夜鷹計畫與工程師精神:這段歷史提醒我們,人才是科技永續的關鍵資本。產業不是只有技術,更是人類意志的體現。
- 科技共生:從台積電與輝達的合作,到AI晶片的全球依賴,展現出台灣在全球社會分工中的獨特角色。
- 社會責任:隨著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居於核心,如何避免「科技過度集中」對社會與就業結構的衝擊,也成為必須面對的議題。
3. 治理(G):從國家遠見到地緣政治的風險管理
- 遠見式政策:政府當年的「晶圓代工」豪賭,正是長期治理與風險承擔的典範,讓弱勢經濟體翻轉為科技島。
- 矽盾的雙面刃:一方面,半導體是全球科技文明的保護屏障;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單一產地,讓台灣成為地緣政治的焦點。
- 國際治理挑戰:當中美科技角力加劇,台灣企業領導者被推上國際政治舞台,治理已不只是企業層面,而是攸關全球科技秩序。
在地人的省思:矽盾不在,風險更甚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矽盾」的存在抱持著矛盾的情感。它曾經是我們的護身符,但如今卻也是 最脆弱的阿基里斯腱。若矽盾被全球「去集中化」,分散到各國,台灣失去的不只是經濟優勢,更可能失去 國際存在感與安全籌碼。
但我更驕傲的是台積電表現的強勢態度,面對地緣政治壓力與外部挑戰,台灣半導體產業展現了「自主、堅韌、共榮」的永續價值。堅守不讓股權外流,是維護治理自主的決心;專注技術創新與加碼投資,展現產業長期承諾;即便處於不平等環境,仍以穩定供應鏈、強化夥伴合作為目標,傳遞台灣願持續以科技力守護全球永續文明的積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