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就發現每個人對於同樣事物詮釋的方式因個人生命經驗而不同。
鋼琴家在彈奏同一首曲子時。也有各自表現的風格。使用的鋼琴、力道、對樂譜上術語的理解,即文字的理解,都不同。這些深受成長背景、知識量、理解力、共情力等等影響。
Grazioso(優美的),也會因每個人對「優美」的定義及想像而有不同樣貌,因此語文對我來說,就像一種情感的三稜鏡、一種折射。但它是不純粹的嗎?也不盡然,因為語文可以幫助我們定錨。
畫家在同一個角度素描靜物,出來的成品也不一樣,原因與上述相同,只是去掉了折射這層轉譯。但透過人眼的觀看,最終也必須是些人類社會可以理解的方式表達觀感,而語文是最直接、快速又簡單的工具。
藝術創作處在既是表達,又是被表達的循環裡,但樂譜包含了開放與主動性,因為不彈奏就無法表達(並且最終會因生命經驗產生差異)。而其他藝術創作已是個封閉的結果,你僅可對它們進行描述而已。這是我所認為的樂譜作為藝術創作的差異。
情感表達也是相同道理,想要體驗跟表現直接純粹的情感不如想像中單純,並非不透過文字語言的創作就代表做到,因為語句會在無形中被植入。顏料、音符也在規範我們的感受,包含我們對那些媒介的命名間接塑造我們對它們的認知。
而你認為你展現出了最純淨的情感,他人最終也要透過語言文字來定錨他們對你情感的感想。
換句話說,在各種情感表達的方式追求真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追求真實隱含著正面意義,讓我們誤以為這是正確、應該的(我指的是情感層面,非物理層面)。
但實際並不需要加上這層印象。有時反而因得不到真實而困擾內耗,畢竟,所有詮釋都無法逃脫語言的媒介。與其追求純粹真實,不如直接承認自己的感受就是真實,無論它是否被公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