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姐曾經追過很多投資熱門話題:爆紅幣種、短線波段、各種「快速致富」的訊號。每次心情跟著漲跌起伏,夜裡也睡不好。直到她在書店翻到一本薄薄的筆記風格書(就是那本 Howard Marks 的著作),才發現:真正值得學的不是如何追高,而是**「如何在市場不確定下活得更從容」**。這才是真正能幫她走向時間與選擇自由的投資態度。

書的簡短定位
這本書不像傳統投資教科書,它更像一系列給投資決策者的備忘錄:
- 不教你選股公式,教你看「風險」與「機會」的角度;
- 不鼓吹單一路徑,而強調第二層次思考(second-level thinking):別只想到「大家都會做什麼」,而思考「大家沒想到、或不願意承擔的風險是什麼」。
對新手來說,最實用的不是每句話,而是這套框架:把情緒抽離、用概率與邊際安全(margin of safety)來思考。
我從書中摘下的 3 個能立刻用的觀念
1️. 風險不是波動,而是「你承受風險的能力」
重點:波動(價格上下)不是唯一的風險;真正的風險是「在你最需要用到錢時,資產可能已經大幅貶值」。
A小姐故事:她不再把「帳面漲跌」當成唯一指標。以前看到價格下跌會恐慌賣出,現在她先想:「如果我下個月要出國、要用到這筆錢,我能承受跌多少?」如果不能承受,她就把那部分資金轉為穩定幣或短期現金等價物。
落地做法:買之前先問自己:「這筆錢會在短期內派上用場嗎?若會,我要降低風險。」
2️. 第二層次思考:不要只跟隨市場敘事,要問「接下來大家會怎麼想?」
重點:第一層是表面資訊(價格漲了、新聞爆了),第二層是預判其他人的反應與市場供需如何改變。
A小姐故事:當某種代幣因新聞被熱炒時,她的第一反應不再是衝進去,而是想:「如果大家都在買,未來流動性會怎麼變?哪種外部因素可能翻轉這個敘事?」這樣讓她避免了多次追高的錯誤。
落地做法:在做任何交易前,寫下你對市場會如何反應的兩種情境(樂觀/悲觀),並為每種情境設好止損或調整計畫。
3️. 市場週期是朋友:學會在不同階段做不同事
重點:市場有週期——貪婪時節省、恐慌時果斷。聰明人不是每次都對,而是知道「當下市場在哪個情緒階段」。
A小姐故事:她把資產分為「睡得著」的核心部位(長期持有)與「實驗部位」(小額嘗試新專案)。當市場極度樂觀時,她會縮減實驗部位;當市場恐慌時(而基本面沒變),她會用小額慢慢加碼。這種分層方法讓她心情穩定、學習也更有耐心。
落地做法:建立一個「資產分層表」,例如:核心 70%、衛星 20%、實驗 10%,並定期(每季)檢視是否需要重新平衡。

新手可馬上做的 7 個實用清單
- 買之前寫 5 個問題:你為什麼買?最壞情況是什麼?我能承受多少損失?我打算持有多久?我要不要分批買?
- 設定邊際安全(margin of safety):只用「不會睡不著的錢」投資高波動資產。
- 不要用槓桿(新手尤其不要)。
- 做簡單的日誌:每次買賣都寫下當時心情與理由,90 天後回顧會讓你少犯錯。
- 學會等待:有時候最好的選擇是「什麼都不做」。
- 假設你錯了:投資前想像最糟情況,並設停損點。
- 分層持倉與定期檢視:不要一次性投入全部,分批買、定期調整。
常見問答
Q1:那我是不是要等到市場很恐慌時才買?
A:不必等完美時機,重點是資金管理與分批進場。遇到恐慌是加碼的好時機,但只對那部分你能承擔的資金。
Q2:如何判斷「邊際安全」?
A:邊際安全不是精準數字,而是你留出的緩衝:例如投資金額不超過可用資金的 X%,或買入時價格已折價於你估計的合理價值。
Q3:我沒那麼多時間做研究,怎麼辦?
A:把重點放在流程上(檢查表 + 日誌 + 分層),用少量時間養成判斷力;工具(RSS、信譽良好的投資備忘錄)可以幫你抓重點。
結語|投資是走向自由的手段,但先學會面對風險才是關鍵
A小姐最後的體悟很簡單:投資不是為了刺激,而是為了選擇的自由。當你把「風險」當作可以管理的變數,而不是宿命,你就能在市場中保有心力與時間,去做更多你想做的事。這,才是通往自由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