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道者,如光。它不在形體,不在聲色,而在心靈的澄明。
在《詩經》中,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屈原在《離騷》裡吟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文字,皆是人類在黑暗裡追尋光明的吶喊。光,不僅是自然的天象,更是精神的符號。
小時候,母親在停電的夜裡點燃一支蠟燭。微小的火苗,卻能照亮整個屋子。那一刻我懂得,光不必盛大,它的使命只是驅走黑暗。蠟燭燃燒自己,卻給予別人方向。這讓我想起《莊子》所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真正的光,正是如此——靜靜燃燒,卻無需張揚。光是希望的象徵。沒有光的地方,黑暗滋生,絕望盤踞;有光的地方,再深的夜也能看見路。香港人懂光。維園燭海,如同《道德經》所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那一點點孤獨卻執著的亮度,正是無形之大象——一種不可摧毀的精神。
但光不止於外在。真正的光,往往是一種內心的清明。當一個人能在困境中仍然守住良知,那便是光。《論語》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之德,就是光。當一個社會能在利益與權力的陰影下仍然保有公義,那便是光。
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時刻,都是有人選擇了光。蘇格拉底飲下毒酒仍守真理,與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同響;曼德拉困於囹圄,卻以寬恕化仇,恰如佛經所言「以怨止怨,終不可得;唯以慈止怨,方可止怨」。這些人不是沒有痛苦,而是將痛苦化為光,照亮後人。
然而,光並不專屬於英雄。它也存在於人間細微之處。老師在課室裡的一句鼓勵,猶如「春風化雨」;母親清晨的早餐,正是《詩經》裡「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的回應——蒼天或許遙不可及,但人間的溫情就是光的具現。
光最動人之處,在於它與黑暗相依。沒有黑暗,就無從知曉光的珍貴。正如《易經》所言:「否極泰來。」否者,黑暗之境;泰者,光明之復。人生的苦難與挫折,正是孕育希望的沃土。
現代人常被資訊的霓虹淹沒,以為光只是屏幕的冷白。真正的光卻是溫度,是方向,是存在的證明。當你走在荒涼之地,遠方的一點燈火,便是「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的孤傲堅持;當你陷入絕境,心裡那一絲不願放棄的信念,就是光。
「尋找有光的地方」,其實是尋找自己的靈魂。當你選擇善良,你就是光;當你選擇勇敢,你就是光;當你選擇愛,你就是光。光不是要你照亮天下,而是至少能照亮身邊的人。這正如佛家所言:「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有人說,這個世界太黑了。但黑暗不是光的終結,而是光的舞台。正因如此,光才更顯珍貴。當所有人都選擇相信光,那份希望便能穿越時代,穿越國界,穿越人心。
或許,人生的意義,就是在黑暗裡尋找與守護光。即使微弱,也足以讓人不至於迷失。因為有光,才有希望;因為有希望,人類才不會絕望。
當你抬頭看見晨曦,那不只是太陽的升起,而是天地的告訴:無論昨夜多麼漫長,光終會回來。正如《尚書》所云:「天道酬勤。」光不會缺席,只要你不放棄。





















